缩略图

深入了解中医骨伤:手法复位与固定

作者

任加森

富平县八里店骨伤医院 陕西省渭南市 711700

中医骨伤科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历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中医骨伤科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其中手法复位与固定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中医骨伤的手法复位与固定进行深入的科普介绍。

一、中医骨伤科的溯源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医骨伤科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骨折的描述。此后,《内经》详细记载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基本理论,其中阐发的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以及气伤痛、形伤肿等学说,奠定了中医正骨学的理论基础。公元739年,陈藏器在《本草拾遗·赤铜屑》中写道:“赤铜屑主折伤,能焊人骨,及六畜有损者,细研酒服,直入骨损处,六畜死后,取骨视之,尤有铜屑,可验。”此后,铜类药物在接骨药处方中被广泛采用,成为接骨方剂中必不可少的药物。这一发现比英国人贝尔彻发现“用食物使动物骨体变红”要早1000年。公元13世纪,危亦林创造了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比英国医生戴维斯(Davis)报告的悬吊复位治疗腰椎骨折法至少要早580余年。这些发明创造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智慧,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骨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骨是由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的复杂组织,其细胞间质中沉积了大量的钙盐,使得骨骼变得坚硬无比,从而构成了人体坚固的骨骼系统。骨骼的血液供应至关重要,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骨端、骨骺和干骺端的血管,它们为骨骼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血液;其次是进入骨干的营养动脉,这些动脉通常有一到两条,它们负责为骨骼的深层提供养分;最后是骨膜的血管,它们覆盖在骨骼的表面,为骨骼的浅层提供必要的血液供应。人体的各种活动,无论是行走、奔跑还是跳跃,都会对骨骼系统产生复杂的力学作用。这些力学作用既推动了骨骼的生长和重塑,也可能在超过骨骼承受极限时导致骨折。因此,了解骨骼的生物力学特性,对于预防骨折、制定骨折治疗方案以及促进骨折愈合都至关重要。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进一步探讨骨折的手法复位与固定技术。

三、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是中医骨伤科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徒手操作将骨折、脱位之关节复位。手法复位要求及时、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力争一次手法整复成功。骨折的手法复位有八种基本手法,分别为拔伸、旋转、折顶、回旋、端提、捺正、分骨、屈伸等。这些手法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和移位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复位效果。拔伸为基本方法之一,主要是克服肌肉收缩力,矫正重叠移位。拔伸时,术者和助手分别握住骨折的远段和近段,对抗牵引。用力应由轻到重,稳定而持久,促使变位的骨折断端分开。旋转法主要用于矫正骨折断端间的旋转及成角移位。当肢体出现旋转畸形时,医者需手握骨折远端,在拔伸的基础上,围绕肢体纵轴进行适度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角度。旋转过程中,需密切关注骨折断端的对位情况,避免过度旋转造成新的损伤。折顶法适用于横断或锯齿形骨折,当单纯依靠拔伸法难以完全矫正重叠移位时,可采用此法。操作时,术者与助手需协调一致,迅速而稳妥地对骨折断端施加反向折顶力,使骨折断端产生轻微的反向弯曲,从而分离重叠部分。此手法需极为谨慎,以防骨锋刺伤周围软组织。回旋法主要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螺旋形骨折。医者需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远端,按照骨折移位路径的相反方向进行回旋操作,直至骨折断端对位良好。操作过程中,需保持手法轻柔,避免暴力操作损伤血管、神经。端提法用于矫正骨折断端经拔伸、旋转等步骤后仍存在的侧方移位。医者需在持续牵引下,用两手拇指压住突出的骨折远端,其余四指捏住近端,向上用力提拉,使侧方移位的骨折断端得以复位。此手法需精准定位,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提拉造成新的损伤。捺正法主要用于矫正骨折断端的侧方移位。医者需借助掌、指力量,分别按压骨折远近两端,横向用力夹挤,以矫正侧方移位。此手法需掌握适当的力度,既要确保骨折断端对位,又要避免损伤周围软组织。分骨法适用于尺桡骨、胫腓骨、掌骨、跖骨等因骨折成角移位及侧方移位而相互靠拢的情况。医者需用两手拇指及示、中、无名指,分别挤捏骨折处的背侧及掌侧骨间隙,矫正成角及侧方移位,使靠拢的骨折端分开。此手法需精细操作,避免损伤骨间膜及周围血管、神经。屈伸法主要用于骨折合并关节脱位的情况。医者需一手固定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远端,沿关节的冠轴方向进行屈伸摆动,以整复骨折脱位。此手法需根据关节的解剖特点进行,避免暴力操作造成关节囊、韧带等结构的损伤。脱位的手法复位根据脱位关节的不同而名称各异,但总的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先顺畸形方向牵拉,再运用旋转、屈伸、端提挤按等手法将脱位的骨端轻巧地送回原位。术时手法要轻柔,用力要稳缓,逐渐加大牵引力,避免因手法粗暴而引起关节囊或肌腱的撕裂及血管神经损伤,甚至骨折。

四、固定疗法

骨折,作为骨骼完整性的破坏,其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便是骨折复位后的固定疗法。恰当的固定不仅能够确保骨折断端的稳定,还能够促进骨折的顺利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固定疗法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主要包括夹板固定、石膏固定和牵引固定等。夹板固定,作为中医骨伤科的瑰宝,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骨折治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利用小夹板对骨折部位进行轻柔而稳定的固定,既保持了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又允许一定的微动,这种微动被认为有利于骨折的愈合过程,能够刺激骨痂的形成,加速骨骼的再生。此外,夹板固定还具有轻便、透气、便于观察伤口和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这对于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夹板固定也要求医生具备较高的技巧和经验,以确保夹板的放置位置、压力大小适中,避免给患者带来额外的伤害。石膏固定,则是现代骨折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固定方法。它利用石膏绷带在水中浸泡后硬化形成的石膏托或石膏管型,紧密地贴合在骨折部位,形成一个坚固的保护层,有效防止骨折断端的移位。石膏固定的优点在于其固定可靠、塑形性好、可塑性强,能够适用于各种复杂骨折的固定。但与此同时,石膏固定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透气性较差,容易导致皮肤潮湿、瘙痒等问题;不易观察伤口,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以及拆除石膏时的疼痛和不便等。牵引固定,则是一种适用于特定类型骨折的固定方法。它利用牵引力对骨折部位进行持续而稳定的固定,适用于骨折端不稳定、需要持续牵引以维持骨折对位对线的情况。牵引固定可以通过皮肤牵引、骨牵引等方式进行,具有固定可靠、便于观察伤口等优点。但牵引固定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患者需要长期卧床,生活不便;牵引力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影响骨折的愈合;以及牵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皮肤受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在选择固定方法时,医生需要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移位情况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所选固定方法既能达到稳定骨折断端的目的,又能减少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固定疗法还应与早期功能锻炼相结合,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科学的固定和锻炼,能够为骨折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五、功能锻炼与内外用药

在中医骨伤科的治疗体系中,功能锻炼与内外用药是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骨折患者的全面康复。功能锻炼在骨折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的锻炼,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为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同时,功能锻炼还能增强肌肉力量,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锻炼过程中,应根据骨折的愈合阶段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从早期的被动活动到中期的主动活动,再到后期的抗阻活动,循序渐进,适度适量,确保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除了功能锻炼,内外用药也是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内服药物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原则,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当归等,均具有显著的疗效。而外用药物则通过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金黄膏、消肿止痛膏等外用药物,因其使用方便、效果显著,深受患者欢迎。在中医骨伤科的治疗中,功能锻炼与内外用药应紧密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服药、坚持锻炼,共同促进骨折的早日康复。

六、骨折的愈合与康复

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骨折的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至关重要。骨折愈合是指骨折断端间的组织修复反应,最终恢复骨的正常结构与功能。骨折愈合的过程可以分为血肿机化演进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改造塑形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状况、全身健康状况等。局部因素包括骨折的类型、部位、移位情况、软组织损伤程度、血液供应情况等。此外,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康复计划的制定也会影响骨折的愈合。骨折的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措施,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的过程。康复措施包括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功能锻炼是康复的核心内容,它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肌肉力量的恢复;物理治疗如电疗、磁疗等可以加速骨折愈合和缓解疼痛;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七、结语

中医骨伤科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深入了解骨折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原则,可以更好地运用手法复位与固定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同时,也应注重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的结合应用,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骨伤科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