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与生态:道孚县气象灾害研究
甲太措
西南民族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气象灾害预防措施一直是社会各个层面高度关注的议题。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需要依靠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措施来实现。当前,为了预防气象灾害,我们主要依赖于使用卫星探测和遥感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收集与气象灾害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通过气象预报来获取的,并通过电视或手机短信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传播。灾害风险是指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脆弱性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种灾害所带来的不稳定性。灾害风险管理则是针对这种不确定性而提出的一种管理方法。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就成为了减灾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每个民族对于气象灾害的界定,认识和应对方式都与他们的文化系统有极大的联系,我国学者在灾难研究本土实践时应从本土环境多样性出发、文化的复杂性与现实的历史过程、政治生态相结合,力图在灾难研究中发展中国话语。气象灾害,是指自然事件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对于灾难的阐释和回应具有文化性,换句话说,灾难自诞生之初便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切灾难都具有文化、在社会与政治两个向度中,灾难所带来之创伤能在根基上撼动文化,社会与政治结构。灾害文化同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传统耕作习俗,生态环境,民间建筑,政治经济等等密切相关,它是人类社会灾害思想文化记忆。各民族应对气象灾害理念与举措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传承过程,呈现出历史继承性特点。
孙磊 1 老师在《宗教信仰对藏民应对地震灾害的影响分析》中指出宗教文化至少存在三种路径影响灾害韧性 2,即公众灾害意识(Disasterframing)、调节灾害情境下的心理(Mental health)及规范或整合社区成员灾害行为(Disaster behaviour)。
二、研究区域及数据调查
道孚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甘孜州东北部,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鲜水河的断裂带。东与丹巴,西同新龙,南和康定、雅江,北与炉霍及阿坝州的金川、壤塘等共七县接壤相邻。境内幅员面积7546 平方公里。人口4.5 万。有藏、汉、羌、回、苗等16 个民族,其中以藏民族为主体,约占总人口的 89% 。
道孚,古名道坞,历史悠久。隋为附国地,唐属吐蕃,至清宣统三年(1911 年)“改土归流”置道坞设治局,民国元年(1912 年)设县治,始称道坞县,翌年更名为道孚县。道孚县地处三叠纪沉积盆地发育区,矿产成矿地质条件良好,开发潜力大,总计有矿产资源 7 类 14种56 处产地。道孚县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冰雹、寒潮、春旱、秋绵雨、冬干等。
三、历史上防灾减灾的仪式
(1)龙王庙
县城附近道孚沟内不知何年建有龙王庙一座。为藏式平房建筑,中间为正堂,两侧各有一间耳房。建筑面积约一百平方米。正堂正中悬挂有白色大布幔一幅,上绘有翻腾飞舞的巨龙一条作为神像。庙内有一位住庙喇嘛。相传土著居民中有龙王会的组织,设会金,每年由城关居民中互推一人为会首,以会金赢利主办会务。每年四月设酒宴办神会一次。街上组织的龙灯,每届春节上九(正月初九)龙灯必须先到龙王庙朝拜,再出龙上街。
龙王庙在风调雨顺的吉祥年景,庙内无人间津。但如果是大旱之年,则香烟兴旺,龙王会组织,邀请灵雀寺、福兴坛、甚至黑教喇嘛,来庙诵经作法祈雨。持续大旱,县长则率领全部官员、街场士绅整服正冠前往龙王庙跪拜求雨。如果仍旧不雨,街上龙灯会组织便用柳条扎水龙,沿街游行祈雨。水龙来时居民以事先贮备的大量河水,喷洒水龙。男女老幼互相泼水嬉戏,顿时路上行人,衣衫淋漓,满街流水,气温下降。若再不雨,则拾狗游街,取其笑狗天不晴的传说,向天公哀求乞雨。
(2)煨桑仪式
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是宗教场所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用松柏枝焚起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而在旱灾之年,道孚县寺庙和民众会举行祈雨仪式,在祈雨仪式中煨桑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糍粑)等物,顺便献酒洒浆,跪拜叩首,添嘛呢箭杆。燃起桑烟有股清香,据说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闻到也会十分高兴,山神一高兴就会降下雨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自己和家人。
佛经上说,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只要闻到桑烟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语称其为“智萨”( 即食味 )。所以僧俗民众总是到寺院、山顶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给自己以精神解脱。
道孚县寺庙与民众在旱灾盛行时期进行祈雨仪式时还有背着木刻经文游街以祈求风调雨顺的习惯。村民相信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因人们行为不当而触怒了神灵,导致整个村子遭到暴雨、洪水和山体滑坡的惩罚。例如,在神山狩猎、砍伐树木、污染水源等行为会冒犯神灵,神灵的震怒会引发局部暴雨、冰雹、干旱和雪灾等自然灾害。当发生干旱或者洪涝灾害时,村民们就要向神山神湖举行求雨或避水的仪式,通过献祭、念经、祈福等活动来博取恩泽,期望躲避灾害或灾后能迎来风调雨顺,尽快恢复生计。当地村民尊重自然的思想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指导他们解释灾害的发生,提供应对策略,在加强灾害适应力的同时也约束着他们的行为。
四、总结
本研究指出,在原始的农耕文化中,人们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灾害的解决,普遍进行了农作物的避灾仪式。特别在少雨多旱的西北农业区,祈求雨量的仪式尤其盛行。而由于农村的人口相对集中并且具有固定的优势,这种宏大的祈雨仪式不仅得以实施,而且规模也随之扩大。道孚县的居民,既住在农业区也生活在藏文化圈,逐渐将农业消灾的仪式融合到当地山神的崇拜文化中。他们围绕神明祈求灾祸和安宁,同时也融入了各种娱乐元素,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节日民间传统。少数民族区域的气象灾难的解读与防范方法与当地人类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存在紧密的关联。尽管我们依赖现代的科学和技术,但传统的宗教性应对策略却反映出人类对这些自然事件和灾害的深入理解和解读,这种基于经典观点的经验被人们普遍称为文化传统。从宗教文明的视角去探讨灾害、危险和危机,不仅有助于理解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历史背景,也对深入了解不同族群累积的防灾思维和实践经验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灾民的心理调适可能源于对宗教教义的认同或者内化,也可以源于祈祷、诵经等个体或者集体宗教实践活动带来的精神体验,亦或是源于对宗教神职人员以及其代表的超自然神秘力量的信念。灾害行为路径下,宗教文化可以促进一个社会的灾后环境的形成,维持并生成了一个共同信仰的社会互助网络。
参考文献
[1] 白伦·占堆 , 达目草 . 迭部地区传统“玛·给泽曼”祈雨仪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J]. 西藏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37(04)
[2] 仁欠吉 . 甘南俄巴文化研究 [D]. 中央民族大学 ,2016.
[3] 王淑英 . 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 [D].西北民族大学 ,2010.
[4] 万代吉. 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10.
[5] 鲁茸卓玛 . 气候变化对滇西北藏族传统生计知识的影响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6] 顾品强 . 冰雹的产生及预防措施 . 生命与灾害,2015(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