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冬农作物关键技术培训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的作用及优化

作者

闻明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东路蓟州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天津市蓟州区 301900

高素质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力量,而冬农作物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植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一、冬农作物关键技术培训的核心内容

1.1 抗逆丰产技术

针对冬季低温、干旱等问题,培训体系深度结合区域气候与作物特性。以黄淮地区冬小麦为例,需在日平均气温 14-16C 时播种,该温度区间既能保证种子快速萌发,又能确保冬前形成 6-7 片壮叶,增强植株抗寒能力。越冬前采用机械或人工碾压土壤的“镇压保墒防冻”技术,可有效减少土壤裂缝,降低寒风侵入导致的根系冻害风险。

1.2 精准管理技术

以节水节肥、提质增效为目标,构建数据驱动的管理体系。“测土配方施肥”依托土壤检测实验室数据,建立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库,例如当土壤碱解氮含量 >80mg/kg 时,冬小麦返青期可减少氮肥用量 20%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越冬蔬菜种植中应用广泛,通过滴灌系统将肥料溶液精准输送至作物根系,相比传统漫灌节水 30% 以上,同时肥料利用率提高 15-20% 。“生育期动态监测”借助便携式叶绿素仪、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等设备,实时监测作物长势。

1.3 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

对冬季高发的小麦纹枯病、油菜霜霉病、蚜虫等,推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策略。农业防治层面,冬小麦播前深耕 25-30cm ,可将表层病原菌翻入土壤深层,降低纹枯病发病率;油菜田间隔种植茴香,利用其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吸引蚜虫寄生蜂,生物防控效果可达 40-60% 。在化学防治环节,严格遵循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推广低毒高效药剂。

二、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的核心作用

2.1 提升专业技能,推动“技能型”农民养成

冬农作物技术培训构建起“理论 + 实践 + 跟踪指导”的立体教学体系。在理论层面,通过专家讲座系统讲解作物生长周期规律,如冬小麦分蘖期对温度和水分的需求阈值;在实践环节,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展“手把手”教学,例如利用智能温湿度记录仪指导农民精准调控大棚环境。以冬小麦冻害防治为例,培训不仅传授“冻后补救”技术(叶片受冻后24 小时内喷施含氨基酸叶面肥),还引入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指导农民通过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提前预判冻害风险。

2.2 转变生产观念,促进“生态型”农民培育

培训以“绿色技术 + 生态效益”双轨并行模式重塑农民生产理念。在秸秆资源化利用方面,除推广“秸秆还田 + 腐熟剂应用”技术(每亩添加 2-3kg 腐熟剂可缩短腐熟周期 15 天),还引入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技术,通过现场对比试验展示:连续 3 年秸秆还田的地块,土壤容重降低 0.15g/cm3 ,蚯蚓密度增加 3 倍。在病虫害防控领域,组织农民参观天敌繁育基地,直观认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生物机制,并结合性诱捕器、防虫网等物理防控手段,构建“预防- 监测- 精准防治”体系。

2.3 增强经营能力,助力“经营型”农民成长

培训将生产技术与市场经营深度融合,打造“技术 + 市场 + 金融”复合型培育模式。在市场对接方面,引入电商直播实训课程,邀请农产品经纪人分享销售经验,组织农民参与农产品展销会,帮助其掌握“品牌故事打造”“线上预售”等营销技巧。以越冬蔬菜错峰上市为例,除传授温度调控技术外,还引入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分析,指导农民通过“订单农业 + 保险对冲”降低市场风险。在成本核算环节,通过模拟经营沙盘推演,帮助农民建立全周期成本意识,如计算冬小麦种植中种子、化肥、机械作业等分项成本,优化投入产出比。

三、冬农作物技术培训的优化策略

3.1 精准对接需求,定制培训内容

建立动态化、多层次的 " 需求调研 - 内容定制 - 效果反馈 " 闭环机制:在培训筹备阶段,通过线上问卷星平台、线下入户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收集农民技术需求。针对地域差异,在北方冬小麦主产区重点调研冻害预警与防御技术,如河北、山东等地可开展土壤墒情与冻害关联性专题调研;南方冬油菜种植区侧重开展渍害防治技术需求分析,特别是长江流域连续降雨地区的排水系统优化调研。针对经营主体差异,为小农户开发 " 短平快 " 实用技术包,例如编制图文并茂的《冬小麦人工防冻24 小时操作指南》;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定制智能化管理方案,涵盖北斗导航播种机精准作业、无人机植保变量施药等内容。同时,增设极端天气应急处置模块,邀请农业气象专家编制倒春寒、暴雪等灾害后的补救技术手册,通过案例教学分析 2023 年河南小麦冻害应急处置经验,切实提升培训内容的精准性与时效性。

3.2 创新培训形式,强化实操体验

推行 " 理论教学 + 实践操作 + 观摩学习 + 线上服务 " 四位一体培训模式:理论课程采用 " 微视频 + 图解 + 动画 " 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例如制作冬小麦播种机调试三维动画,直观展示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参数设置方法;绘制油菜密植栽培株行距示意图,标注不同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实践教学环节引入 " 情景模拟 + 分组竞赛 " 机制,在田间实训基地开展冬小麦追肥侧深施技能比武,设置施肥精准度、作业效率等评分标准,配备农技人员 " 一对一 " 现场指导。组织学员前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观摩学习,参观智能温室冬种蔬菜水肥一体化系统、物联网控制的冬小麦种植示范田,通过现场技术人员讲解和实操演示,增强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与应用能力。搭建 " 云上农技 " 服务平台,开通专家直播答疑、技术难题 AI 诊断等功能模块,实现培训服务从线下到线上的无缝衔接。

3.3 构建联动机制,完善保障体系

构建 " 政产学研用 " 协同推进的培训服务体系: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制定培训规划,统筹整合涉农培训资金,协调农机合作社、农资企业等社会资源参与培训;科研院所组建由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领域专家构成的技术服务团,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与田间课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组织优势,负责学员招募、后勤保障及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建立科学化、标准化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设置技术掌握率、生产应用率、作物增产率、经济效益提升率等核心指标,通过第三方机构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创新激励机制,对参训农民给予 " 培训补贴 + 信贷支持 + 保险优惠 " 的政策组合,例如按实际参训天数发放每天 80 元误工补贴,为考核合格学员提供农业生产贷款贴息,对采用新技术的农户给予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减免,切实降低农民参训成本与应用风险。

结语:

冬农作物关键技术培训是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金钥匙”,通过提升技能、转变观念、增强经营能力,推动农民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尽管当前存在内容、形式等问题,但通过精准定制、形式创新、联动保障等优化策略,可显著提升培训实效。

参考文献:

[1] 陈胜, 宋娜. 意大利农业复兴对中国山区乡村振兴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19,000(010):25-

[2] 霍敏霞 . 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J]. 江西农业 ,2019,000(018):145-146.

[3] 白玉海 . 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思考 [J]. 教育研究(2630-4686),2019,002(0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