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课岗证赛”融合下的《幼师口语》的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

多存蛾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小学教育系,河北 沧州 061000

摘 要:所谓的“课、岗、证、赛”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在结合教育工作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加强职业教育与岗位发展之间的衔接,通过课程学习、组织参与各种赛事、考取相关证书的方式,保证学主能够离开校园后直接上岗就业。《幼师口语》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将“课岗证赛”的理念疑入《幼师口语》的救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岗证赛 幼师口语

课题项目:本文是沧州市教育局2023年职业教育研究规划立项课题 基于园校合作的《幼师口语》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CZZJ2023054)的研究成果

《幼师口语》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职业口语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二级师范认证,当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将“课岗证赛”的理念运用于幼师口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把幼师口语,与教师资格证、幼儿园教学实践交叉融合于该课程教学始终,最终实现课程与教师资格证和幼儿园岗位相融合的的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在这种模式下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口语》的课程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让课程能够紧跟时代脉搏,扣紧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岗位需求,培养出合格的幼师。

一《幼师口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课岗”脱节,实用性降低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所有课程对岗位需求应该高度关注,围绕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目前《幼师口语》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呈现出两种情形,一种以普通话正音和一般交际口语为主,忽视职业口语,一种是以技能为主,缺少理论的指导,缺乏深度。无论哪一种课程模式都对于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学实践缺乏指导,缺少入园即能上岗的能力。在我们对幼儿园走访调查时,幼儿园园长和老师反应我们的实习生在师幼沟通、与家长沟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短板,特别是与家长沟通时经常存在着无所适从、反应不当的现象。

(二)“课证”脱节,缺乏应试的指导性

幼儿教师资格证是检验学前教育系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样也是检验专业办学能力的标志。幼师口语课程对教师资格证的指导应该针对教资面试的结构化测试和试讲环节进行指导,比如在教学口语项目中,可以分为两种教学模式,一是针对幼儿园教学,另一个就可以针对教资面试进行10分钟的教学模拟。在第一学年学生还未接触一些专业理论的情况下,可安排针对教资面试的10分钟试讲,在第二学年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情况下,可安排针对幼儿园教学实际的课程模拟教学。

(二)“课赛”脱节,缺少先锋引领作用

近年来,教育部、各省教育厅举办了各级各类的技能大赛,旨在检验高职院校教育水平和质量,引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方向,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那怎样符合技能大赛职业能力的这种比赛要求,契合职业核心能力,就需要经过深入研究改变传统教学方向和训练模式。除此之外,技能大赛的口语技能的比赛方式和比赛内容也在随着职业形势和职业需要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越来越贴近一线就业需要。洞察这种方向也有利于精准对接岗位需要。

二、基于“课岗证赛”的《幼师口语》课程改革方案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目前的《幼师口语》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在侧重理论和制重技能方面左右徘徊,侧重理论则枯燥乏味,侧重技能则如蜻蜒点水。“课岗证赛”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一)教学目标调整

我们根据“课、岗、证赛”模式提炼职业核心能力,借用赛、考项目作为一级目录,然后引出二级目录(岗位任务),进而优化整合琐碎知识点,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知识点和一线工作息息相关,什么关乎幼师职业核心能力。比如普通话项目运用普通话水平测试题型引出知识点,比如我们把技能大赛考查的讲故事形式和教师资格证面试、就业招考面试中的讲课形式,都融入到了课程体系中,这样设置会更明确更有职业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原有的教学内容,分的非常细,学生记住零散的知识点,声母声调韵母,有的教材,分出好多项,态势语、心理素质训练,职业口语的特点等等,这样细节的教育让学生记住了分散零碎的知识点,但是如何更好的运用语言,如何真正从理论知道口语交际怎么去做之后,怎么教育学生,他们是无法做到的,所以针对这些内容,总结为三大模块,39个任务、知识点:一是基础口语模块,二是口语交际模块,三是职业口语模块。比如第一部分的普通话训练,因为幼师元素,则和幼师必须达到的普通话二甲水平挂钩,把散碎的声韵调、语流音变用普通话题型任务来梳理,更加清晰和明确。而且根据人文素养和 职业情感的需要,把第二部分口语交际变为幼师口语素质,而且整个课程加大幼儿园中最重要的讲故事和讲课任务训练比重。

2.课程设计的项目化

在不同的模块里边设计不同的项目来达到训练的目的。这具体的项目分别是读字读词朗读讲故事即兴说话演讲讲课说课主持。每个模块下边都是要学生具体做的,而且用这些模块来组合知识,比如以前普通话部分,是声母环节韵母环节声调环节一个一个讲,现在是读单字,就要知道它的声韵调,因此用一节课就能讲完,接下开学习词语的时候,词语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组合,而是连字成词,因此语流音变就能引出来练习。而且这种形式和普通话测试的体型也是相通的,也有助于普通话考试的过关。而且从最后的职业口语部分来看,底下的小点也太碎,学生不能明确到底应该怎么做,职业口语特点,认识教育口语等等,不如就明确幼儿园中最需要的实际形势:讲课说课,用这种实用通俗的项目让学生在情境中记住知识理论,反过来也会知道自己的语言形式。所以这样组织选取教学内容更具通俗性和实用性。

在设计模块时,重点设置的是讲故事和讲课,这两种形式是幼儿教师最应该具备的,幼儿爱听故事,幼儿教师也最爱借故事来开展教学。现在无论市的还是省的学前教育技能大赛,讲幼儿故事也是比赛的关键项目,现在很多城市的幼儿园公立考试,面试,讲故事和钢琴舞蹈声乐等艺术学科占同等分数比例。所以讲故事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因此这种形式是口语课的重点,另一种讲课的语言训练,明确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导入语、解说语、过渡语、提问语、结束语,这都是我们幼儿园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不具备,我们基本的教学活动都无法展开。难点问题是在讲课和说课这块,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讲故事朗读可能很好具备,但让它们讲课和说课就有点难度了,那怎么办呢,我们就会用一个个案例,让她们去设计,通过他们模拟参与的设计试讲来具备,而且也会用更丰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攻克这种难点问题。这些阶段就应该多用一些成功案例进行示范教学,学生表现好的话也可以录制视频进行展示。

3.融入思政元素,紧跟社会趋势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要更多融入思政元素,要对教育事业有热爱,对学生有责任,对事业有追求,对社会有服务意识。在幼师讲课训练、幼儿文学作品诵读的项目中,融入了当前热门的《哪吒2》动画电影,要求学生通过以哪吒闹海为主题根据所学讲课技巧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通过热门台词的演绎,可以提高了讲儿歌,讲故事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在其中体会到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孩子了解中国古典故事,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服务家庭乃至社会。教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幼师岗位,服务社会,有了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4.对接岗位需求,加强园校深度合作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以及普惠园的规范,各个幼儿园引入了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如何让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幼儿园的岗位需求,必须通过加强园校深度合作。通过近几年与幼儿园的一些深入走访,了解到现实状况是,县级的幼儿园的办园水平良莠不齐,许多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有时只是一个空架子,很难贯彻执行,有的教育模式很传统,甚至有些落后。作为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一方面深入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需求,一方面可以帮助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理论水平。比如师幼沟通、家园沟通这一项目下,一方面讲幼儿园发生的场景在课堂中用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模拟续习,一方面走进幼儿园,重点观察园中的教师如何处理相关问题的,也邀请幼儿园中的园长和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教育理念上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园校双方合作进行课程的开发。

(三)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

因为《幼师口语》课程“听和说”的技能特点,“体验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所以绝不能只依赖课堂上按部就班的模拟案例教学,这些简单的情境训练只是把学生领进门,她们还需要依靠许多课内外真实的考证活动,来增加体验、激发学习内力,任务驱动,真正掌提语言技能。比如我校在不同的时间段都会有不同形式的语言比赛和考试,教学团队会借助这种赛、考为契机,为同学们打造课内外语言训练的各种平台,同时借助德育氛围,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1.教学模式的理念是以“课岗赛考”为根本理念,从幼儿园工作过程出发,以岗位要求的口语能力为教学项目,以工作情境片段为学习任务,以课堂活动为中心,讲练结合,学训互动,并以此中心为模块向外辐射。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解放学生双手,不能让同学们被束缚在枯燥的理论说教中,所以课堂上,提出一种 25+20 的对分课堂模式,25 分钟的知识点讲解,20 分钟的活动内化和训练拓展,又将对分课堂的模式和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完美结合,让翻转课堂的效果更加明显。具体操作如图所示:

另外课程设计中运用很多科技手段丰富活动手段。现在是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从教学设计上要精心的完善和创新,体现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手段和模式。比如我们运用了许多手机 app 软件,比如趣配音、小影、抖音、思维导图等,这样也有助于音频视频资源的留存,同时运用视频案例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等,融入幼儿园的实训项目和情境模拟活动。

2.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创新应用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制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得到更专业的的点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鉴别能力,还可以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分享与聆听。

为了避免出现浑水摸鱼,水平不均衡等现象,首先分组规定4人为一组,人数过多,学生很难形成统一意见,容易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人数过少,则无法形成讨论氛围,小组过多导致课堂上很难保证展示的时间。

小组内根据学习任务和幼儿园岗位的需求分别布置小组长、发言人、点评人、文案人等具体角色,定期轮换,确保全员有任务,降低浑水摸鱼的机会。发言人负责代表全组进行技能展示、课内讨论发言,点评人负责对发言人的表现进行点评,为保证点评专业化,要求点评要有两个优点一个不足一个建议,并且要言之有物,能指导发言人进行当场整改。文案同学除了负责需要提供需要稿件的任务比如演讲稿件和活动设计的书写外,另外还需要在课前进行预习,并设计课程的板书,上课时书写到黑板上,一方面可以检查预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书写板书的基本功。小组长则负责课下的组织管理,督促组内其他同学按时完成任务,在组内同学发挥不好的时候,进行及时补充,当组内其他同学请假时进行补位,锻炼学生组织管理能力。

(四)评价方式改革

为了更好的检验每个项目的学习效果,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期末考核为辅的评价方式。上文讲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总成绩为100分,过程表现(出勤、合作)5%,项目完成情况55%(包括平常作业,和项目完成的小测)。期末考核40%。以职业能力的考核为主,注重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朗诵、讲授、表演、创编的能力,理论知识以小组课上讲授为主要考察形式,计入平常作业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加的综合而不局限在知识的记忆层面,更加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加符合“课岗证赛”理念,也能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课、岗、证赛”的融合模式为我们的精品课程建设开拓了新思路,对数字化资源积累和教学模式创新有重要作用。而且我们以此为创新点的课程建设成果也获得了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也是最有力的证明。

参考文献:

[1] 严静鸣.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8)

[2] 学凯,刘洪文.试析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改革[J].商情, 2017(27)

[3]杨茜,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途径研究.[J].科教文汇, 2020(8)

[4]张育叶,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

作者简介:多存蛾(1982.08)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