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网络时代的传播机制与引领策略

作者

郭海娜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长足发展,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优化与升级,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传播提供良好条件,而且还让其面临严峻的挑战。怎样建立契合网络时代的传播机制,拟定高效的引领策略,是目前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机制

(一)传播主体多样化

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在高等院校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体已经打破以往传统单一的思政教师范围,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势。核心主体依然是辅导员、思政老师等专门的人员,他们采取线上答疑、课堂教学等方法担任系统传播职责,并且采取直播讲座、慕课等方法拓展教育范围;学生群体是主要传播力量,比如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成员等,通过朋辈的影响力在社交媒体共享学习领悟、在校园活动中落实理论涵义,强化传播亲和力;校报、公众号及短视频平台等校园媒体和学术团队也有效参加,经过专题报道分析社会热点、把科研成果转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促进理论和校园生活、社会实际有效融合,一同构成“专业教师引领+ 学生主体参与 + 多样载体协同”的立体传播局面,从而拓展理论传播的覆盖范围,提高其渗透力。

(二)传播渠道多元化整合

网络时代衍生出多元化的传播途径。网络社区是主要的舆论策源地,包括贴吧、论坛等。在这一网络社区中,网民将社会热点事件作为核心进行探讨,构成公共意见。政府博客为政府和群众的沟通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政博客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新平台,扩大思政教育渠道。另外,网络游戏、微信、微博、微视频及微小说等同样变成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途径。不一样的传播途径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网络社区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博客具备深入交流的优点,“微产品”可以通过方便、迅速的传播方式吸引群众。如果要促进传播途径的有效整合,应融合各个渠道的资源,如把政府博客的政策解读内容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大力宣传,利用不同途径的优点,拓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

(三)受众互动增强与反馈

原来媒体时代的单向线性“灌输”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在网络环境背景下,提升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增强了传播受众主体的意识,他们希望和传播人员平等交流。受众不只是接受信息的人员,还可以以评论、转发等方法参加传播过程,是信息的第二传播人员。如在有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网络课程中,受众能够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讲课老师、其他学习人员探讨沟通。传播人员能够深入剖析受众的点赞、评论等行为,充分了解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兴趣点与接受程度,实时优化传播内容与方法。这种互动增强和反馈体系,需要传播人员高度重视受众要求,从而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

二、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策略

(一)增强主流价值传播,提高内容质量

随着网络信息大量涌现,需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价值传播。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新时代全面加深改革获得的重大成果设计宣传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从内容质量提高层面,需要进一步分析目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任务与形势,经过举办专项研究课题、优秀教学案例征集等活动,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另外,把研究成果转变成具体的工作措施,如高校带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强化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与实践性,让传播内容更具备吸引力与说服力。

(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扩大传播队伍

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培育一批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网络意见领袖,如高校老师、自媒体创作者、理论工作人员等。经过开展组织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强化他们的网络传播能力。如挑选一些思想政治素养比较高的大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团,通过新媒体平台发表见解,讲解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和认知。与此同时,给予他们较大的活动自主权,按照自主策划、分工合作的方法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从而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队伍。

(三)强化网络舆论引导,优化网络空间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逐渐变成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场所。高等院校等部门应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及时带领教师、学生等通过网络积极发声,传播党的倡议,反驳各种不合常理的言论。在博客、网络社区等平台,全面发挥管理员、版主的作用,隔离错误的说法,清除非法信息。与此同时,借助法治、技术及行政等方式,加大对政务应用程序、所属网站及政务新媒体账号的管理力度,保证信息发布过程的标准性,保证信息精准传播,创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优化网络空间,促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处于优良的网络环境。

(四)加快国际传播交流,巩固国际话语权

在全球化视域下,应在国际上大力宣传与交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举办国际文化交流、学术交流等活动,向全球传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举行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聘请国外学者积极参加,共享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取得的发展成果。借助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公布具备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产品(短视频、动漫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方法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巩固中国在国际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权,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结论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整合以及受众互动增强与反馈的机制。经过增强主流价值传播,提高内容质量、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扩大传播队伍、强化网络舆论引导,优化网络空间既加快国际传播交流,巩固国际话语权等策略,可以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引领力。在千变万化的网络环境中,需要掌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逐步优化传播机制和引领策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全面借助网络技术的优点,主动面对挑战,使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时代中迸发出超强的活力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马忠 , 淡雨萌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话语叙事 [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10):37- 43.

[2] 高洁 .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的三重途径 [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35(01):157- 162.

[3] 李静辉 , 刘银军 .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构机制研究 [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40(02):12- 19.

作者信息:郭海娜,女(1976.10.22),汉族,北京市,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