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多元化设计的策略研究

作者

梁小琼

广西玉林市北流市新荣镇中心小学 537401

摘要: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与机遇。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其数学综合能力,教师们必须精心策划与实施高效、优质的多元化作业。这些作业不仅应注重知识的巩固与应用,还应融入趣味性和实践性,以打破传统作业的单一模式。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数学任务,教师们能够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数学的奥秘。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多元化

精炼且多彩的数学作业类型,在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们教师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探索并设计出真正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多元化数学作业。这些作业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巩固与拓展,更要融入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多元化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特性和需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采取差异化策略。面对学优生,他们具备扎实的基础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旨在激发这些学生的深度思考,锻炼他们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和思维边界。而对于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则需给予更多的关怀与支持。通过设计基础性和辅助性的作业,这些作业内容应紧密围绕核心概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建立起学习数学的基本框架。

(二)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教师在设计多元化作业时,应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核心驱动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确保他们对数学学习保持持久的热情。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爱好与偏好,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入趣味元素,使作业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参与度。多元化作业还需紧密关联实践活动。鉴于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应积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设计出既富有挑战性又贴近生活的作业任务。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多元化设计的实践策略

(一)设计多样化作业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率的结合,旨在通过少而精的任务,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巩固并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为此,教师们需深入研读数学教材,精准把握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设计出多样化的练习题目,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们可以设计“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作业内容。

以一道关于水费计算的题目为例,题目描述了某市的水费收费标准,并给出了某住户的用水量和总费用,要求求解规定的用水标准。这道题目虽然标准答案为8立方米,但其解法却并非唯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有的学生可能采用凑整法,通过拆分用水量并尝试不同的组合,结合尾数相加为零的规律,快速锁定正确答案。有的学生则可能运用方程法,设立未知数并列出等式,通过求解方程得出答案。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将题目转化为“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假设、验证和调整,逐步逼近正确答案。这种多样化的解题方法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还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能够体验到解题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作业设计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设计出少而精、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作业。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数学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持久热情。

(二)提升作业针对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深度探究学习作业,成为引领学生数学思维向更深层次迈进的桥梁。这些作业精准地把握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起点,遵循由易到难的梯度原则,巧妙布置了一系列数学问题和学习任务,为学生的探究学习之旅指明了清晰的路径。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和探究精神,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鼓励学生主动出击,独立或合作完成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探究作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意志得到了锤炼,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置了多个难度层次的深度探究作业内容。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探究任务。从呈现长方体的立体图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标注长、宽、高;进而将长方体展开,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展开图与立体图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标明展开后的尺寸。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六个面面积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长、宽、高的内在联系。最终,鼓励学生根据每个面的面积计算方法,自主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系列难度层级分明的探究作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知识素材,还促进了学生数学新知的自然生成。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

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应当深入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既有知识储备,以此为基石,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并自主探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同时,教师应倡导团队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协作中提升团队意识,共同探索数学奥秘。

以“圆柱和圆锥”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项充满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画一条直线将长方形均分为两部分,并分别沿一条边旋转,观察形成的立体图形。这一过程中,学生需思考两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否一致,并探究背后的原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余时间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来验证猜想,并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发现。此外,学生还可以尝试手绘或使用电脑软件绘制旋转后的立体图形,以直观展现数学现象。此类实践性作业能够促使学生通过亲身操作来分析现象、数据和实物,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推理意识、创新意识、运算能力和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将得到全面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全新的“数学作业观”,摒弃传统单一、枯燥的作业形式,积极融入“多元”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注重作业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仁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路径研究[J].教师,2023(14):48-50.

[2]胡延生.小学数学作业的多元化设计与评价[J].教书育人,2023(1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