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作者

曾瑜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数智管理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510

一、引言

人工智能已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促进了传统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在这一背景下,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还需掌握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能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顺应这一趋势进行改革,以满足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AI 背景下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一)行业变革与人才培养新要求

随着机器学习算法在反欺诈、智能投顾等领域的深度应用,2025年我国金融业 AI 渗透率已达 67% 。2025 年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全国 78% 的银行网点部署了智能客服,量化交易中 AI 决策占比达 52% ,催生 "AI 训练师 "" 模型审计员 " 等 12 个新岗位。支付宝 " 智能理财顾问" 用户突破 4 亿,倒逼从业人员掌握NLP 基础技术。

(二)对人才岗位技能要求的转变

金融行业岗位技能要求从传统的金融业务能力向 “金融 +AI ”的复合型能力转变。基于 BOSS 直聘金融行业最新岗位分析,发现传统柜员技能权重从 85% 降至 32% ,新增要求包括智能风控系统误报处理(权重 21% )、客户画像数据清洗(权重 18% )、监管科技工具使用(权重15% )。这充分体现了金融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转变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

三、当前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在金融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未能及时跟上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传统的课程体系侧重于金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课程设置不足。根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院校未开设《金融机器学习基础》,将近一半高职院校Python 课程仍停留在语法教学阶段,这些均难以满足金融业务革新催生的人才培养新要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主要以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为主,以专任教师讲解或指导为主,较难结合真实业务开展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充分体验金融行业的实际工作场景,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全国范围内,约 60% 的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总教学时长的比例不足 30% ,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金融类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于传统金融行业领域,在数智金融时代,他们对大数据、云计算、RPA +AI 、区块链等跨界知识与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应用不足。在广东省,约 70% 的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教师缺乏相关技术培训,面临行业认知与观念转变的危机,难以满足培养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金融业严监管的特性,使部分传统金融机构与高职院校合作程度不深,能提供给高职院校的资源比较有限。高职院校自身跨界融合型教师缺乏,导致金融机构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业务难以导入成为教学资源,制约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四、AI 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重构课程体系

1. 打破学科边界:将人工智能应用技能与金融工具应用技能课程进行融合,制定符合数智金融时代下高职金融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转型需求的课程体系。例如,开设 《金融机器学习基础》、《人工智能在金融中的应用》等课程,使学生掌握金融与AI 融合的核心知识。

2. 课程逻辑递进:按照 “起步—融合—应用—创新”的逻辑,分四阶段设立不同的培养目标与标准,构建“基础 + 方向 + 实作 + 拓展”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在基础阶段,注重金融和 AI 基础知识的传授;在融合阶段,强调金融与 AI 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应用阶段,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拓展阶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专创融合:建立创业导师团队,开发金融创新创业类课程,编写相应的教材。成立金融理财类社团,定期举办 “金融科技创客沙龙”等活动,培育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2. 育服融汇:将职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结合,以产业学院、学院金融社团等为载体,每年开展金融反诈宣传、金融知识普及、金融职业启蒙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培训:对金融类专业教师进行 “职后培训”,提升其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跨界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技术的培训课程、学术研讨会。或者与企业合作,为教师提供实践培训机会,使其能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应用。

2. 人才引进:引进具有金融和科技复合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例如,招聘具有金融科技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为教学带来实际工作案例和经验。

(四)深化校企合作

1. 引企入校:建立数智金融产业学院,校企共同育人。根据企业需要组建学徒制班,将企业文化、企业业务搬进校园,实施特色人才培养,实现学生毕业即能对口就业的培养模式。

2. 校行共建:与行业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合作共建清廉金融文化培训教育基地、投资者教育基地等,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通过校行共建,使学校能够及时了解行业政策和发展趋势,为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五、结论

通过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校企合作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旨在培养适应数智金融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金融人才,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变化迅速,高职金融专业建设的数字化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仍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协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以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阙伟贤、虞雪盈;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0).

【2】刘媛媛、蔡宗朝;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路径研究;2023 年第四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5).

【3】朱佳;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现代商贸工业;2025(5).

【4】柴芳芳;“RPA+AI”下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23(8).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2 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CJJG220624),项目名称 : 数字金融背景下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曾瑜,1981 年 12 月,女,汉族,广东梅州人,硕士,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