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打好中国底色,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

陈丽娜

福州市仓山区第一中心小学 350007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意义深远。它能让孩子们在语言学习初期就接触革命精神,筑牢信仰之基,打好中国底色。红色文化里蕴含的爱国、奉献等精神,能滋养学生心灵,塑造正确价值观。同时,丰富语文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具内涵与活力,助力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运用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至关重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将其融入教学,能让学生在语言学习黄金期,于生动故事、经典篇章中感受先辈热血与担当,激发爱国热情。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其成长注入精神动力,还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具感染力,让红色基因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时代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红色文化运用里,教学内容单一且缺乏时代性问题较为突出。当下,部分教材所选红色文化素材多集中于经典革命故事、英雄人物事迹等传统内容,虽能展现历史,但与当下学生生活距离较远,难以引发深度共鸣。而且,对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内涵与表现挖掘不足,较少涉及如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新时代红色元素,无法让学生充分感知红色文化随时代发展的活力与魅力,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参与度低

在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红色文化时,教学方法传统导致学生参与度低成为一大困境。不少教师仍习惯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上多是教师单方面讲解红色故事、阐述精神内涵,学生被动聆听,缺乏主动思考与互动。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探究等能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的教学手段运用较少。这种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红色文化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无法真正深入理解和感悟红色文化的精髓。

(三)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不足,与语文教学融合不深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不足且与语文教学融合不深的问题显著。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渠道的红色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统筹,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将红色文化内容拼凑到语文课堂,没有依据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和特点进行深度融合。比如阅读教学中,未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赏析红色经典;写作教学里,也未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素材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影响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运用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红色文化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性与趣味性

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红色经典”课文教学里,创新教学内容,融入时代元素,能极大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传统教学侧重于对五壮士英勇跳崖等壮举的描述。为增强时代性,教师可引入当下热门的军事科技资讯。比如,讲述如今我国先进的军事防御体系和高科技武器装备,引导学生思考在和平年代,五壮士所代表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精神,如何体现在科技工作者为国防科技默默奉献、科研攻坚上。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新时代英雄”主题讨论,让他们列举如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抗洪救灾中的解放军战士等,分析这些新时代英雄与狼牙山五壮士精神的共通之处,让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引发学生共鸣。

在《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中,以往多围绕雨来如何巧妙与敌人周旋展开。教师可创新内容,结合当下流行的密室逃脱游戏,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以“雨来护送情报”为主题的密室逃脱方案。学生们需运用课文中雨来的机智方法,设置各种关卡和谜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雨来的聪明勇敢,还能将红色经典与现代娱乐形式相结合,感受到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趣味表达,从而更积极主动地传承红色基因。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能有效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红色文化的学习中。

以《金色的鱼钩》为例,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一段红军长征时艰难行军的视频,配上低沉悲壮的音乐,营造出艰苦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接着,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老班长和小战士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以及小战士们对老班长的敬爱与不舍。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表演中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学《黄继光》时,可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师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主动请战?”“他是如何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人枪眼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小组竞赛,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答对得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黄继光精神在当代的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感受红色经典的魅力,传承红色精神。

(三)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促进与语文课程的有机融合

例如,在五年级《开国大典》的教学中,教师可打破单一文本局限,深度挖掘相关红色文化资源。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开国大典的历史照片、影像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课堂上,播放开国大典的真实影像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现场庄严、热烈的氛围,与课文中文字描述相互印证。接着,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媒体对开国大典的报道,分析不同视角下的表达特点,体会语文在记录历史、传递情感方面的多元方式。课后,组织学生开展“我给开国大典写解说词”活动,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创作。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与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六年级《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引入抗美援朝战争中其他英雄事迹的文本资料,如黄继光堵枪眼等,让学生对比阅读,感受志愿军战士们共同的大无畏精神。同时,播放抗美援朝老兵的访谈视频,听他们讲述战场上的真实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假如我是邱少云的战友”情境模拟对话,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的震撼、悲痛与敬佩之情。随后,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生活,思考邱少云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并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进行小练笔。通过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从不同角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语文学习与红色精神传承有机统一。

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方法传统、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为此,可通过创新教学内容,融入时代元素增强趣味性;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多种活动促进与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这些策略有助于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让红色基因在语文教学中有效传承,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张金萍. 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的融入与教学实践[J]. 亚太教育 , 2025, (06): 16-19.

[2] 郭晓婷 .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小学语文教材中红色题材课文的教学方式新探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4, (14): 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