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以技砺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职思政教育探析
纪秋颖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因此,深入挖掘并有效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之成为高职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与精神滋养,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时代课题。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传统文化面临着三重困境。
一、现实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职思政教育的“堵点”在哪?
(一)赋能课程力度有待提升
当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特点,进行系统化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内在契合点的研究尚显不足。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中,每门课程都与传统文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仅有“德法”课程内容涉及传统文化,其他课程很少提及。尽管高职院校都会开设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但是与丰富多样的职业技能类等课程相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就显得种类有限,而且大部分都为选修课,课程学习不具有强制性,考察方式也较为简单,师生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导致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也就难以实现原有课程设置的意义。
(二)赋能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虽已构建“三全育人”环境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但在实践中对其育人功能的理解常流于形式化与表层化。协同机制的缺位是导致育人实践呈现现实孤立化困境的核心原因,具体表现为:其一,理念协同不足。“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三全育人”理解不深,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思政教育视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专责。”[2] 导致课程思政推进迟滞,实效不佳。其二,角色协同缺位。全员育人要求未能落实,教职工普遍缺乏协同意识与责任担当,育人合力未成。其三,实践协同断裂。校内外力量整合不力。一方面,未能有效联动家庭与社会资源,难以汲取社会传统文化养分;另一方面,校内育人主体间缺乏协调,“部分教育者能力局限,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不够‘精湛而‘无滋无味’。”[3] 导致陷于单兵作战的孤立状态。
(三)赋能形式有待创新
首先,教育模式传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缺乏互动。就高职学生本身而言,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习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次,实践力度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够深入。如在社团活动中,内容单一且受众面小,并不能真正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人文情怀。再次,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接收信息最主要的方式,抖音、微博、哔哩哔哩等社交软件占据了学生的闲暇时间,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推进二者融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但是,输出内容却以校园新闻等为主,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网络这一传播渠道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价值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能“赋能”高职思
(一)精神滋养:涵育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的沃土
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灵魂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恰为此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其核心思想与现代职业要求高度共鸣,而“敬业”这一理念,正是传统与现代职业精神共鸣的生动体现。《礼记·学记》言“敬业乐群”,朱熹释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这深刻揭示了职业活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这种将个人职业融入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与新时代工匠精神强调的“爱岗敬业、报国奉献”高度一致。引导高职学生理解“敬业乐群”的深层内涵,有助于他们超越狭隘的谋生观念,在技术技能的磨砺中认识到职业的社会价值与尊严,树立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崇高职业理想。由此可见,“敬业乐群”为职业精神注入了深厚的内驱力。而支撑这一崇高理想、确保其得以真正践行的另一核心支柱,则是同样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的“诚信守诺”精神。“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诚信”作为中华伦理的核心范畴,是维系职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根本。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强化“诚信守诺”的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行业规范与真实案例,有助于筑牢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道德底线,塑造其值得信赖的职业人格。
(二)智慧启迪:提升综合职业素养的不竭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方法论,对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启迪作用。其中,“和合”思想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尤为具有指导意义。 “和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将“和合”智慧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如通过项目化教学、跨专业协作实训等模式,引导学生理解个体在团队中的定位,学会有效沟通、换位思考,培养其现代职场不可或缺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包容精神。在通过“和合”思想有效培育团队协作这一群体性素养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为塑造高职学生个体性实践能力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其中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主要代表。明代大儒王阳明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其主张真知必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深化,这与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高职思政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实践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弘扬“知行合一”传统,要求思政教育必须紧密对接专业实践、实习实训等环节,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技术挑战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实现认知与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文化认同:筑牢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自信根基
新时代的高职思政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夯实当代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自信就蕴含于使命追求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明了“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2021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时,首次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这充分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十足自信。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其精神内涵尤其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落地生根。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赋能高职思政教育,进而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自信,为其树立远大职业理想、明确时代责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学生深刻认同自身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其所肩负的便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推动民族工业进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光荣使命。还能够进一步“以点带面全面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创造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发展,也就构成了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方面。这从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高度重新定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职思政教育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4]
三、破局路径——照亮职教课堂的“融合之道”
(一)构建“思政+ 专业+ 特色”课程体系:夯实“以文化人”的主阵地根基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课程力度不够”的问题,关键在于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扎扎实实地安排进高职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里。要实现这个转变,首先就要抓好思政课这个主阵地、主渠道。系统梳理各门思政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联系。如,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的章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良治善治的思想,培养高职学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也可以在现有思政课程框架内,增设“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现代价值”、“传统美德与职场人际关系”等专题化的教学内容。在筑牢思政课程这一文化育人主阵地的同时,更要着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延伸至专业课程的沃土,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引导各专业深入挖掘与本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如机械、建筑类专业可融入《考工记》、《营造法式》中的精密标准与工匠精神;商贸类专业可结合“诚信为本”、“和气生财”的商道传统。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嵌入专业教学设计,实现“技能传授”与“文化浸润”同频共振。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编写或选用相关的案例库、活页教材、数字化资源包等,为赋能提供有力支撑。
(二)打造多维协同链:凝聚“三全育人”的共同体合力
破解“赋能的协同机制有待加强”的困境,需构建理念共通、角色互补、实践联动的“三全育人”协同机制。这一协同机制的首要任务在于深化理念协同,筑牢思想根基。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专题培训与研讨,了解高职类学生特点,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技能人才中的独特价值与时代意义。特别强调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更是所有教育者共同的文化使命。在深化理念共通基础上,还要推动角色互补,明确各育人主体的责任与联动路径。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常态化交流合作平台。思政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框架,专业教师挖掘专业领域的传统文化资源,共同开发融合课程、设计教学案例、组织实践活动,实现优势互补。除此之外,通过积极拓展育人场域,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细落实到高职思政教育中。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紧密联系产业行业的优势。一方面,打造校企协同,邀请行业专家、劳模、工匠走进校园,讲述传统技艺的守正与创新,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实习实训环节,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优秀企业中蕴含的诚信经营、精益求精等传统文化基因。另一方面,打造家校社联动,通过家长课堂、社会实践基地等渠道,引导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社区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汲取社会养分,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同。
(三)创新“线下+ 线上”浸润模式:激活“知行合一”的内生动力
回应“赋能的形式有待创新”的挑战,在继承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更多线下途径,突出线上新媒体传播优势,实现激发学生“知行合一”的内生动力,达到深入赋能。在理论讲授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做到趣味化融合。如结合理论内容开展“古代工匠如何保证产品质量?”、“传统义利观对现代商业决策有何启示?”等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基于传统文化文本或案例进行深度探究和反思,在思想碰撞中深化理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在实践活动中,要将第二课堂做实做活,设计主题鲜明、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传统文化实践项目。如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开展“寻找身边的工匠”调研访谈、“传统美德践行周”、组织学生参与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等。此外,为实现更深远的赋能与传播,在载体形式上,需打破过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困境,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现代作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转化。将学校官网、官微等平台升级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设立“传统文化微课堂”、“工匠故事”、等特色专栏,发布高质量的图文、短视频等内容。内容要接地气,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金句”、情景短剧等。
“以文化人,以技砺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高职思政教育的关键目的。通过构建“思政 + 专业+ 特色”课程体系、打造多维协同链、创新“线下 + 线上”浸润模式,来疏通赋能过程中的“堵点”,照亮高职思政课堂的“融合之道”。唯有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成为塑造高职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精湛技艺和家国情怀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 - 07 - 22(001)
[2] 孙洁 .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22,02(15)
[3] 司玉兰 .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世纪桥 ,2022,12(40)
[4] 孙鹤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辽宁人民出版社,2024.01(01)
本文系 2024 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己泽人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Y20240233Y
2024 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强主体 树品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育人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GXDJ-QN083
作者简介:纪秋颖(1991-),女,汉族,辽宁省营口市讲师,硕士学位,思想政治教育,1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