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就业为导向的科研创新创业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作者

曹梅丽 王旺平 刘晓鹏 严清华

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机械类专业作为传统工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在此背景下,“慢就业”现象逐渐凸显,即部分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暂缓就业,转而通过考研、考公、职业培训或观望市场等方式延缓进入职场。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更暴露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配。

机械行业正处于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向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等新兴领域拓展。然而,部分培养方案仍相对滞后,课程体系未能及时对接前沿技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此外,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也使部分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缺乏清晰目标,进一步加剧了“慢就业”趋势。

为破解这一困境,亟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科研创新创业训练教学模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研创新创业训练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其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趋势,从而缓解“慢就业”现象,实现高质量就业。研究成果可为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并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提供实践路径。

二、机械类专业“慢就业”现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机械类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而相关行业的就业岗位增长相对缓慢,导致就业压力增大。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下降,选择“慢就业”的学生比例逐渐上升。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3-4]:

1. 教学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2. 职业规划教育不足: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求职竞争力较弱。同时,学生对科研创新和创业的认识有限,相关实践经验匮乏。

3. 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薄弱: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未能及时更新,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提升。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科研创新创业训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结合以上的背景和原因,教学团队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科研创新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研究。以项目组5 名教师指导的约 50 余名学生作为实践研究对象,这 50 余名学生分别为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根据学生年级和能力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建立科研创新创业训练教学新模式和课程思政体系。以近三年毕业生作为效果调研对象,调研科研创新创业训练具体项目对就业能力的作用,并对教学模式进行修正。

(1)通过系统的调研掌握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通过网络形式发放问卷,调研对象包括在校机械类专业学生,问卷涉及学生的就业意向、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偏好、是否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是否考虑继续深造、就业方式选择、家庭因素影响、对就业的担忧以及自认为缺乏的能力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全面掌握学生慢就业、不就业的真正原因。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和心态变化,以及市场对毕业生能力的具体要求。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在校学生,作为他们职业规划的参考。对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市场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作为科研创新创业训练教学的方向。

(2)建立科研创新创业训练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在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 , 注意劳动精神内涵的融合 , 着力增强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和合法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5-7]。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行业问题,回应世界、国家和社会的关切。除了重视精英模范的带头作用,也一定要重视积极就业成就小我的普通劳动观的教育。请专业人员提供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路径和市场需求,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制定职业规划。对中间年级的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兼职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适应性,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诚信为人、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对高年级的学生尤其要对就业焦虑或迷茫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就业心态,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将准确实时的市场信息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就业期望。

(3)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科研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团队首先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毕业生未来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科研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团队再通过问卷或者一对一谈话以及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自己职业的规划及期望值,然后制定学生 7 个学期的科研训练实施初步方案,将其 7 个学期的工作要求具体化。以机械类专业学生为例,在学生入学进入教学小组之后大一通过专业介绍,前沿研究介绍,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地参观等,让学生了解自己将来所能从事的行业,同时能够尽早了解工作对能力的需求。采用项目制教学方法,给每个学生制定一个实际的项目,后续通过进阶的文献阅读,PPT 汇报,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模型建立,实物制作、参加学科竞赛等环节来完成。以学期为单位,制定一个详细的实施细则执行这些教学方案,通过科研训练系统规范其实施。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掌握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结合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AI 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模拟成果转化,学会创新项目的市场化调研等技能。教学方法上采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学校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结合等方法进行。

(5)制定科研创新创业训练课程考核评分细则。

不同类别的科研训练项目的评分细则要科学,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科研实践类活动有不同的考核内容和认定分值。学科竞赛:根据竞赛级别(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获奖等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设定不同的分值。创新创业项目根据项目级别(国家级、省级、校级)和结题情况(优秀结题、良好结题、合格结题)设定分值。科研实践类活动根据活动类型(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讲座等)和成果(研究报告、发表的论文、专利等)设定分值。科研成果根据发表论文、获得专利、通过鉴定、获得科研奖励等情况设定分值。

根据每个学生各项科研项目的总分,采用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定,不同等级可对应不同的学分。老师的科研创新创业训练教学工作量由基础工作量和奖励性工作量组成,奖励性工作量根据学生完成的项目成果来设置。

四、结论

以就业为导向的科研创新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在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缓解了机械类专业“慢就业”。这一教学模式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拓展实践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宋慧勇 . 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分析 [J]. 现代商贸工业 , 2023, 44(17):99-100.

[2] 庞丽东 , 陈德飞 , 潘维东 ." 互联网 + 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究 [J]. 科教导刊 , 2023(28):135-137.

[3] 赵芳 . 大学生就业素质评析及提升策略选择 [J]. 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 2010(8):2.

[4] 丁东海 . 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高校毕业生的实证调研 [J]. 黑龙江科学 , 2025(5).

[5] 张翼 , 崔华华 ." 微时代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困境与优化进路 [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2016, 28(7):5.

[6] 杨婷婷 , 思想政治教育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D].

[7] 王惠琼 .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 2023(30):137-140.

武汉轻工大学校级教研项目 ,项目编号:XJ2025003, 项目名称 :以就业为导向的科研创新创业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曹梅丽 1980.10 女, 汉, 湖北荆州, 武汉轻工大学 副教授,农产品智能加工装备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