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材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融合实践研究

作者

张楠茜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使命。因此,深入挖掘和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资源;教学融合

引言: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包含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元素。这些元素或体现在课文的内容中,如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介绍祖国山河的壮丽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或体现在课文的表达方式中,如通过学习优美的诗词、散文等,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融合的现状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文字的表达和技巧,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融合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成长,更将重心放在他们的情感培育、态度塑造和价值观引导上。通过课文中的故事、人物和事件,学生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种全面的教育方式,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教师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德育元素如同调味剂,使原本单调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灵世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被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极大地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文明。通过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融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宝藏,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还能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融合实践策略

(一)挖掘教材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细致入微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这些元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如爱国主义、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美德,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散落在语文教材的各个角落。在教授《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巧妙地将这些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分析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的知错就改、坦诚相待,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蔺相如和廉颇从最初的争执到最后的和解,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这一过程生动地诠释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内涵。教师通过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德育熏陶。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他们未来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德育主题活动,强化实践体验

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的丰富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刻体验德育的内涵。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学生被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深深触动,内心充满了同情与怜悯。为了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适时地组织了一场以“关爱他人,传递温暖”为主题的活动。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为身边的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的学生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的问候和生活的必需品,有的学生为流浪动物寻找庇护之所,还有的学生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捐赠书籍和学习用品。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关爱他人,更在实践中培养了同情心和责任感。这样的德育主题活动,让德育教学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德育形式

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极大地创新德育形式,使德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课堂上,教师不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后来的毁灭,还精心准备了多媒体展示环节。通过大屏幕,学生们看到了圆明园精美的建筑图片、珍贵的历史文物照片,以及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对比视频资料。这些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圆明园的兴衰变迁。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国家强盛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为德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筑德育环境

与家长密切沟通,是营造良好德育环境、形成家校共育局面的关键。在学习《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教师巧妙地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布置了一项特别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细心记录下母亲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这项作业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也让他们学会了感恩与回报。同时,教师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分享这一活动的意义,并鼓励家长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让孩子们在感受到家庭温暖的同时,也更加明白了感恩的重要性。家校携手,共同为孩子的德育成长撑起一片天空,让感恩之心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结语: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宝库,更是蕴含丰富德育资源的沃土。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资源,我们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感恩之心。家校共育,形成合力,让德育之花在孩子们心中绽放,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福军.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个具体方法[J].华夏教师,2023,(02):5-7.

[2]黄碧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