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数学新质学习力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
邱小华
重庆市潼南区大佛初级中学校 40266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环节。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然而,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育仍面临严峻挑战:教育部 2023 年数据显示,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高阶思维训练仅占 12.8% ,远低于城市的 37.5% ;师资调研显示, 63.4% 的农村数学教师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培训。这种状况导致农村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薄弱,在 PISA 测试中问题解决能力得分较城市学生低 28.6 分。新质学习力的培养,特别是数学建模、算法思维等核心能力的提升,不仅能破解农村数学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困境,更能为乡村产业发展培养具备数据分析、成本核算等实用技能的人才。本研究通过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数学新质学习力培养路径,既是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23-2027)》的政策响应,也为实现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学科层面的解决方案。
二、核心概念界定
农村初中数学新质学习力: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体系,包含三个维度:(1)认知维度(如从农具测量抽象出几何模型的符号化能力);(2)实践维度(运用数学工具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如基于电商数据的函数建模);(3)情意维度(在资源受限环境中的数学学习韧性)。与城市学生相比,其特殊性体现在:强调乡土资源转化力(将农业生产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低技术环境适应力(在有限数字化条件下的学习创新能力)。
乡村振兴教育:指通过本土化课程重构(如开发“数学 + 农业”融合课程)和教学方法创新(项目式乡土实践),使数学教育切实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储备需求。这一概念界定基于 Vygotsky 社会文化理论,并整合了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农村学校提出的差异化教学要求。
三、农村初中数学新质学习力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重庆市潼南区大佛中学联盟校(含大佛中学、崇龛一贯制学校、宝龙一贯制学校、小渡初级中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揭示农村初中数学新质学习力发展现状。调研数据显示,联盟校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表现显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合格率仅 31.5% (2023 年区统考数据)。课堂观察发现,乡土情境教学应用率为 28.7% (12/42 节课),且多停留在简单举例层面(如仅用“稻谷称重”讲解正比例)。教师问卷调查(N=37)显示,仅 24.3% 的教师系统掌握项目式学习方法,而数字化工具(如 GeoGebra)的使用率不足 35% 。值得注意的是,校际差异显著:大佛中学因师资优势,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达标率( 58.9% )明显高于小渡中学( 32.4% )。学生访谈( N=45 )反映, 87.6% 的案例脱离农村生活实际(如“地铁最优路线”类城市题材)。这些现状凸显出:校本研修体系不完善(年均专题培训仅 2.3 次)、数字化资源适配性差( 75.4% 的课件含城市背景)、评价机制滞后(纸笔测试占比 91% )等关键问题,亟需构建本土化培养方案。
四、农村初中数学新质学习力培养路径构建
本研究构建了“三维四阶”农村初中数学新质学习力培养路径。在目标维度,将数学核心素养分解为可观测行为指标,如通过“农产品物流优化”项目培养数据建模能力(预期达标率 ⩾80% )。内容维度开发“乡土数学资源包”,整合潼南区特色案例(如涪江水文数据测算、柠檬产业成本分析等 12 类),经专家评审内容效度达 0.89 。方法维度创新设计“问题 - 项目 - 产品”教学链:基于真实问题(如崇龛油菜花节游客量预测)开展项目学习,最终形成数字化产品(如动态统计图表)。实施保障方面,建立“ 1+3 ”校际协作机制(大佛中学带动3 所成员校),开发教师能力发展微课程(含 6 大模块 24 个案例),使教学设计达标率从 35.7% 提升至 82.4% 。智能支持系统包含: ① 潼南乡土数学案例库(已收录86 个本土化案例); ② AI 助学工具(自动生成分层问题链);③ 过程性评价平台(实时追踪 12 项能力指标)。试点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31.5% )、实践应用能力( +28.7% )显著提升,且低学业水平学生进步幅度( +23.4% )首次超过高学业组( +19.8% )。
五、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本研究选取潼南区大佛中学联盟校开展为期 6 个月的实践验证。在崇龛一贯制学校实施的“油菜花节游客预测”项目中,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近 3 年客流数据,提出的分流方案被镇政府采纳实施。宝龙学校开展的“柠檬种植成本优化”数学建模活动,使 73.5% 的学生掌握非线性规划方法,最优解准确率达 82.3% 。小渡中学通过“双师课堂”(开课 16 节)和“数学日记”,使低学业组学生的数学焦虑降低 41.2% 。联盟校共建的“涪江水文数据平台”收录学生完成的 56 个数学模型。量化数据显示,实验校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从 2.84⟶3.92 ,5 分制)和乡土问题解决能力(达标率从 31.5%⟶67.8% )显著提升。家长访谈( N=127 )反映, 89.2% 的学生能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家庭生产经营,印证了培养路径的实践价值。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证实,基于乡土情境的“三维四阶”培养路径能有效提升农村初中生数学新质学习力。实验数据显示,联盟校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31.5% )、实践应用能力( +28.7% )显著提高,其中低学业组进步幅度首次超越高学业组( 23.4% vs 19.8% )。研究创新点在于: ① 开发了 86 个本土化数学案例(使用率 91.3% ); ② 构建了“校际协同 - 智能支持”双轮驱动机制(教师达标率提升 46.7% )。建议后续: ① 扩大“数学 + 乡村振兴”项目覆盖面(当前覆盖率 58.6% ); ② 开发教师能力诊断工具(拟包含 5 维度 18 指标); ③ 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该研究为破解农村数学教育“城市导向”困境提供了可复制的“潼南方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S]. 北京 : 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重庆市乡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21-
2025)[Z]. 2021.
[3] 潼南区统计局 . 潼南统计年鉴 2023[M]. 重庆 : 重庆出版
社 ,2023.
[4] 张华 . 项目式学习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数
学教育学报 ,2023,32(2):45-51.
[5] 潼南区教师进修学校 . 潼南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23)[R]. 2023.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 2024 年度课题《农村初中学生新质
学习力提升与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PJY2024268)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