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语文“双链·四融·三入”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

贾杨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 山东省潍坊市 261021

一、中职语文“双链·四融·三入”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价值意蕴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将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助力职业发展。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素养,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二、中职语文“双链·四融·三入”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建构逻辑

中职语文“双链·四融·三入”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立足于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双重属性,以系统论为方法论指导,通过“双链”目标牵引、“四融”内容协同、“三入”路径递进,形成“目标- 内容- 实施 - 评价”的闭环育人体系。

‌以素养融合为起点‌,通过语文素养链与职业素养链的辩证统一,破解传统语文教学与职业需求脱节的矛盾;‌以跨界融通为关键‌,通过学科素养与职业素养的融进、学科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通、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融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语文工具性与职业人文性的有机衔接;‌以梯度内化为落脚点‌,通过“入脑- 入心-入行”三阶递进,将价值引领嵌入语言实践全过程,最终达成“以文化人、以文育匠”的育人目标。这一逻辑建构既遵循语文教育“文道统一”的规律,又契合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要求,为思政元素的系统性融入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中职语文“双链·四融·三入”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实践向度

构建德技并修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构建中职语文素养与职业素养融合发展的课程思政目标,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语文人文性与职业实践性相耦合,确立“双素养融合”框架,以“启职业之思-淬劳动之火-扬职业之帆 - 塑工匠之魂”的职业素养链和“品语言之美 - 探文化之韵 - 涵爱国之情 -担时代之责”的语文素养链相融合为引领,明确文化传承、技能培育和价值塑造相统一的设计理念,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设计维度,知识维度强调基础整合,能力维度注重实践创新,素质维度突出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引领。

构建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目标,应以系统思维实现“双素养链”的有机融合。在知识维度构建“双向度”设计,既要注重语文素养的传承,又要结合专业特点,强化现代职业素养的渗透,使语文学习实践与职业精神培育形成共振。能力维度需创新“双场景”设计,将语文素养培育与职业情境应用有机结合,实现语文工具性与职业适应性的协同发展。素质维度要打造“双价值”设计,使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与当代职业价值追求相互转化,形成以语文素养为滋养、以职业素养为指向的育人引领。通过融合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等元素,使思政目标既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又契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例如学习《庖丁解牛》时,通过解析庖丁“技进乎道”的技艺升华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依乎天理”的职业规范意识,培养工匠精神;借助文言词汇学习与内容解读,既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又强化“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将解牛工序与标准化作业流程类比,实现传统文化智慧向现代职业技能的迁移,最终达成“以文化人、以文育匠”的思政目标。

2. 构建开放融合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构建开放融合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容体系,要以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以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相融通的教材内容为依托,以课程思政目标为引领,通过“四融”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依托课程内容开发与重构,构建起以学科素养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指向、价值塑造为归宿的思政内容体系。

强化学科素养与职业素养的融进。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职业素养的融进需从三个维度展开:在语言理解与运用层面,应基于职业情境需求,通过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将基础语言能力转化为符合职业要求的专业素养;其次,通过具有职业导向性的文本研读,实现思维品质培养和文化传承教育同职业价值观念培育的有机统一,使学科素养内化为职业精神;最后,借助创造性审美实践活动,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建立语文学习与职业认知的联系,促进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如在《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工艺品制作情境,要求学生撰写规范的产品说明书(语言运用),分析文中“掐丝”“点蓝”等工序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传统工艺的严谨性(思维品质),组织学生设计文创产品文案,将审美创造与职业认知结合,实现从语言实践到文化传承,再到职业认同的进阶,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案例。

强化学科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通过内容重构将文学文本与专业领域的典型案例相结合,使语言学习过程同时成为职业认知过程;采用项目式教学创设仿真职业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与专业相关的语文任务时,自然领悟职业规范与行业价值准则;建立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应用水平的关联,通过过程性评估引导学生实现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内化,使学科教学既服务于专业能力培养,又承载价值引领功能。在汽修专业语文教学中,通过分析《劝学》中“锲而不舍”“专注”等学习方法,将传统治学精神与现代汽修职业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汽车维护同样需要这些方法,使语文学习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促进语文工具性与职业人文性的统一。

强化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通。首先,应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工匠精神、诚信理念等元素,与现代职业素养要求形成呼应。其次,将传统职业伦理融入现代职场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对职业行为的指导意义。再次,在价值层面建立“文化传承、职业认同、思政内化”的逻辑,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浸润中自然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价值观。这种融通既彰显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又强化了职业教育的思政教育功能。如在学习《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时通过分析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精神(文化传承),引导学生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业规划书,将敦煌精神转化为“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信念(价值内化),使人物事迹解读升华为职业文化教育,实现了文物保护精神与现代职业文化的有机衔接。

强化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融汇。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汇,在认知维度,应精选兼具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的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自然领悟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在实践维度,设计知识应用、价值体验的递进式内容,如将应用文写作与职业道德培养结合,使技能训练过程同时成为价值观内化过程,使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职业教育的语境中达成辩证统一,最终形成以知识载体传递价值、以价值引领深化知识理解的双向赋能,这种融汇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通过创设真实职业情境,让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的语文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知识建构与价值认同的辩证统一,促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既有扎实专业技能又具备高尚职业操守的技能人才。

3. 构建见行见效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实施体系

融入入脑,思政元素的系统挖掘与有效融合。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应以教材中的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为载体,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将民族自信、科学精神、法律意识、创新意识、工匠精神、专业文化等元素通过文化传播与认知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浸入学生的意识中,不断增强职业自信。思政元素的融入应当注重构建“四点统一”的有机融合。首先,要以教材知识点为基础,在文本解读、语言训练等教学环节中自然渗透思政内涵,避免生硬说教。其次,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热衷的新媒体表达、网络语言等元素,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再次,要找准思政融合的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精神等与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机衔接。最后,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点,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实现价值认同。通过知识点与思政点的水乳交融、学生需求与育人目标的和谐统一,实现语文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政育人功能。

实施入心,教学活动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开展。以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引领,构建中职语文耕读课堂。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学生完成低阶任务,预习语文微课。课中,实施“品”“探”“涵”“悟”“行”五步教学法,学生自学微视频初“品”基础知识点,阅读行业新闻和榜样故事,自然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以“探、涵、悟”展开训练,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分析案例、完成任务,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通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活动,提升语文素养。以“行”强化认知,通过课堂的任务展示、小组活动,将思政元素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自觉总结和分析自己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在知识学习、技能提升的同时,其职业素养也通过“启”“淬”“扬”“塑”“铸”,由表及里,逐渐浸润和养成,增强对职业的情感认同,树立职业情怀,通过一系列思政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强化职业素养的养成。

成效入行,育人效果的有效达成与综合提升。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系统融合以及“五步递进”教学法的系统实施,形成了从认知建构、情感共鸣、行为养成的进阶转化。在价值认知维度,依托教材文本的深度开发,实现了思政元素从“知识点”向“价值点”的自然转化,使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完成职业认知图式的建构。在情感认同维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有效促进了职业价值观的内化,课中通过语文情境与职业情境的交替呈现,学生能在学习中建立文学形象与自身职业发展的关联。从行为养成维度,通过文化浸润、职业体验、价值践行的课程思政体验,使语文教学既承载人文熏陶,又赋能职业发展,培养出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新时代技能人才。

4. 构建动态递进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针对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评价理念滞后、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构建了“知识、能力、素养”三阶提级的动态评价体系。‌知识维度‌夯实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基础,强化学生对文化的认知认同,‌能力维度‌聚焦听说读写、思辨创新和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学习向职业能力的转化,‌素养维度‌深化价值认同、文化自信和人格养成,推动价值观内化。实施“基础、发展、提升”三阶段动态实施策略:基础阶段以量化测试评价知识掌握,发展阶段采用任务驱动式评价,提升阶段通过成长档案、反思报告等质性评价跟踪价值观内化进程,形成“认知、实践、内化”的育人闭环。

对评价体系进行系统化设计,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数字化的“四化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持续用于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主体包含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和平台评价四个维度。评价内容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指标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职业素养。评价方法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测评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作业展示考核情况、职业素养扎实程度等。评价过程采用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全流程监测,采用人机协同方式综合评估学习表现;增值性评价通过基础赋分(指标达标度)和拓展赋分(课堂表现 / 活动竞赛)量化进步幅度。系统通过多源数据采集生成“一生一案”个性化档案,绘制学生成长画像,为差异化指导提供依据,为课程思政实效性提升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四、结论

中职语文“双链·四融·三入”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通过“语文素养链”与“职业素养链”的双向融合,构建德技并修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四融”策略有利于解决课程思政元素嵌入的碎片化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五步递进”法(品、探、涵、悟、行)与“三阶提级”评价方式(知识、能力、素养)协同发力,推动思政教育从“入脑”到“入心”再到“入行”的梯度深化。实践证明,该模式既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又契合职教特色,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彰显了语文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独特价值。未来将进一步探索思政要素协同,优化动态评价工具,增强育人成效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R],2022.

[2] 尹静芳,殷萍.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J].江苏教育研究,2022(30):16-19.

[3] 冯梅.思政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 [J].现代职业教育 ,2022(04):151-153.

[4] 陈宁梅 . 基于“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探究 [J].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23(04):134-140.

[5] 林芬芳 .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研究 [J] 教师,2025,(13):32-34.

研究项目: 2023 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语文‘双链·四融·三入’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 2023022)

作者简介: 贾杨( 1991— ) ,男,山东昌乐人,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