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中段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改进策略研究

作者

张荣

盘州市胜境街道平关小学 贵州 六盘水553541

摘要:小学中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生活化情境教学可有效连接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然而当前教学存在情境脱离实际、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本文从贴合学生日常的情境创设、多样化教学活动设计、多维度评价体系完善三方面入手,提出改进策略,旨在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中段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改进

小学中段学生学习数学常因知识抽象而产生理解障碍。生活化情境教学本能够借助生活场景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往往存在生硬、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情况,使得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因此,深入探究小学中段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的改进策略十分必要。

一、小学中段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与生活实际脱节

当前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经验,只是凭借自己的想法设置情境内容,使得学生在面对这些情境时,感觉陌生又遥远,很难将数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脱离实际的情境,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让生活化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忽视数学知识本质

部分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过于追求情境的有趣好玩,却忽略了数学知识本身的核心内容。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关注情境,教师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情境,但这些情境没有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展开,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情境的有趣形式上,却没有深入思考数学知识的原理和方法,只是表面参与学习,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也不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参与度不足

小学中段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单向讲授的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解知识,缺少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且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在同一个情境中,无法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小学中段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改进路径

(一)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真实情境

小学中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矛盾,要化解这一矛盾,将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经验深度融合是关键,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直观且熟悉的事物接受速度更快,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活场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搭建起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桥梁,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以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学生每天的作息安排设计教学情境,收集学生从早晨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餐,到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上学,再到课间休息、做眼保健操等一系列场景的照片或视频,在课堂上展示这些素材时,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场景中时钟指针的位置,思考完成相应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同时,让学生用秒表实际记录自己从教室走到操场的用时,或者记录完成一次跳绳运动所用的时间。

(二)设计多样化生活化教学活动

理论知识学习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实践教育是数学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实际经验与理论知识融合,可以让学生在二者之间搭建桥梁,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实践活动开辟了数学第二课堂,拓展了数学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了解数学,打破单一课堂的时空限制。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多元化生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打通知识边界,兼顾学科育人功能,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1]。

在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内部物品的表面,如课桌面、黑板面、窗户玻璃等的长和宽,并计算出这些物品表面的面积。在测量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理解面积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测量完成后,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假如要给教室重新铺设地砖,已知新地砖的规格是长30厘米、宽20厘米,那么需要购买多少块地砖?”引导学生根据测量所得的教室地面面积和新地砖的面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计算。此外,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针对不同形状地砖(如正方形、长方形)的铺设方案展开讨论,分析每种方案的优缺点,比较哪种方案在用料、施工等方面更具优势,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优化生活化情境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以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生活化情境教学中的学习过程和实际收获。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生活化情境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从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多个维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准确依据。

以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评价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分水果、分文具等生活化情境中的参与程度和具体表现,观察学生能否准确表述分数所代表的意义,在小组讨论环节是否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动手操作将物品进行平均分的活动中,是否能够正确用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对于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和鼓励。课程结束后,除了教师进行评价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反思自己在课堂上对分数概念的理解程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等;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对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能否提出有价值的想法、是否积极参与讨论等[2]。

结束语:

当小学中段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改进策略被切实运用到课堂中,教学与生活脱节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配合多样化教学活动,并优化教学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和数学思维,还应在后续教学里持续完善,让数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马银山.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改进策略: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4(27):62-65.

[2]陈苏蒙.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新校园,2024(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