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小学班级管理思想与德育结合的策略研究

作者

黄海群

溧阳市永平小学213372

一、小学班级管理与德育相结合的重要价值

1.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将德育融入班级管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学生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能够通过实际参与形成责任意识,例如轮流担任班级值日生时,学会承担和尽责。合作精神可以通过团队活动,如小组讨论和班级竞赛得以增强,而规则意识则可通过班规学习和执行得以巩固。这些能力和品质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德育与班级管理的结合,学生不仅在校内成长为优秀的班级成员,也能为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优化班级管理效率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多依赖外在约束,比如通过规则限制学生的行为。然而,这种方法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被动情绪,甚至在老师不在场时出现管理漏洞。通过将德育融入班级管理,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内在道德认同。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正确与否有了清晰的判断标准,能够主动维护班级秩序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此外,班级管理效率的提高不仅体现在纪律的维护上,还能通过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增强,使教师从繁琐的监督任务中解脱出来,从而专注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师生共建和谐、高效的班级环境。

3. 满足新时代教育需求

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品德、责任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小学阶段是品德教育的黄金期,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阶段。通过班级管理与德育结合,学校可以以一种更加自然和高效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例如,通过集体晨会的主题分享活动,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参与公益项目,学生能增强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成长的同时,全面发展为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新时代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的路径

1. 树立正确德育理念,优化班级管理

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是优化班级管理的核心环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新时代教育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将德育内容融入日常管理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品德的熏陶与培养。利用仪式教育强化德育认同。庄重的仪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例如,通过升旗仪式,学生可以在观看国旗升起的庄严时刻感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在主题班会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有关责任、尊重与团结的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品质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这些仪式活动,学生逐渐形成对德育价值的认同,并在班级管理中表现出更加自觉的纪律意识和合作精神。其次,通过故事引导树立典型榜样。在班级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分享优秀人物的事迹,例如讲述革命英雄的故事或现代社会中道德楷模的贡献。这些真实的榜样人物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向上动力,还能使他们对责任、正义和坚韧等品质有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榜样故事,例如父母、兄长或身边同学的感人事迹,使德育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够在故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也能在榜样的引领下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班级管理中的责任感。

2. 转变班级管理路径,促进德育落实

主题活动能够有效地将德育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以环保主题活动为例,组织班级开展“垃圾分类”比赛,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此外,通过“关爱老人”或“手拉手”活动,学生们可以在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道德认同感。其次,规则共建是促进道德认同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能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民主协商共同制定班级行为准则,不仅有助于增强规则的认同感,还能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从而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这种自我约束的能力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体现。最后,合作学习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学会合作与互助。例如,在语文课上,组织阅读分享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展示,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上相互支持,还能促进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合作与沟通。

3. 教师提升道德素养,树立良好榜样

教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引导者,其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要通过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在学生眼中有着深刻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应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守时守信、认真负责、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人。其次,教师应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不断改进德育的渗透方法。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道德观念的塑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教学反思,评估德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契合度,从而调整教学策略。这样,德育教育能够更加精准地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对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正确的道德引导。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参与专业发展,不断提升德育理论与实践能力。通过参加德育研讨会、学习相关课程,教师能够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掌握更有效的德育方法。通过不断学习与交流,教师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还能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结语

将德育融入小学班级管理,不仅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目标灵活调整管理策略,并通过不断反思与实践优化管理路径。未来,随着教育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班级管理与德育结合的路径将更加多元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白秀香 .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的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2(23)

【2】赵青华 . 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 [J]. 华夏教师 ,2021(35)

【3】岳茜 . 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沟通艺术分析 . 学周刊 ,2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