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建实操体验式课堂,灵动学生思维

作者

刘春媚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燕喜小学 5134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小学数学量感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量感,需要教师精心准版教学素材、精心构建体验式课堂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量、体验量、形成量感”,形成真实有效的“实操体验式”量感教学,并在知识的运用中提升数学素养,使学生在量感的学习中灵动数学思维。

一、当前小学数学量感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本身对“量感”的理解不到位,对新课标的学习没有落实,教师对量感的教学不够重视或者过于抽象化,感量活动过少或者没有,即使有也只是老师在台上简单演示,学生台下听,没有真实的参与量感活动,无法使学生通过量感活动获得直觉经验,建立量感,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也不注重课后反思,因此教师的量感方面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二)学生理解能力受限

由于教学方法陈旧,导致学生对量感的理解存在突出的问题:学生对 “量”的感知比较模糊,难以用量感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践问题;再分析这两年的中年级期末质检,从学生对与量感有关的题目的解答情况可以看出,错误率比较高,特别是单位换算方面错误更突出,因此学生方面关于度量工具上的计量单位的判断能力、对计量单位进率的理解能力、对计量单位的实践经验和估量能力等有待提升。

(三)缺乏实践操作

由于量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导致课堂上缺乏真实的实践操作体验机会。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或者怕影响课堂纪律,许多教师不愿在课堂上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因此学生根本无法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体验量感,从而导致学生对量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

基于素养导向下和当前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的种种现状,根据近年来的量感教学的实践探索,我认为量感教学中应充分的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量、体验量、形成量感”,形成真实的“实操体验式”量感教学,并提炼出以下四个具体的量感教学策略。

(一)确定测量的对象,感知可测量属性

量感作为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指向于个体对事物某种可测量属性如长短、轻重、大小、多少及度量大小的敏锐直觉。[1]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直观地进行感知可测量事物的属性,理解物体的长度、面积、质量等。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通过让学生观看小蚂蚁绕树叶爬行一圈视频进行感知图形一周的边线有长有短,因此它的测量属性是长度;在教学《什么是面积》时,教师可以通过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直观、多元地感知“面”的含义;在教学《有多重》时,我们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中的淘气和小鸟在称体重,启发学生归结出物体有轻重不一的属性,初步感知质量单位有“千克”“克”。让学生在各类感知中明晰边线的长短是指长度、物体表面的大小即是指面积、物体的轻重则是重量等,只有学生能准确地判断出被测量物体的属性,才能在后续学习中根据测量所需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二)建立量感的表象,明晰标准量

量感它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能帮助学生建立量化思维。[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路人,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经历物体的量化的建构,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物体的“量”,使学生形成对物体的量有切身感受,促进学生“量感”的萌发,并逐步形成。在小学量感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或者经历操作活动进行感知量感表象,明晰标准量。

1. 借助实物,进行直观感知

直观感知量感是通过借助实物直接观擦的感知、对比和估计,形成对物体的可测量属性有合理的判断,直接观察与实物对比是最直观的量感体验方法。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在摸、描、看、说等树叶、数学书等实物感知一周,有层次,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周”的清晰认知。在《看日历》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认真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年历或者数学书附页剪下来的年历发现每一年都有 12个月,然后让学生“数一数”,再“填一填”的任务单,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天数,接着运用拳头记忆法进行区分大月、小月及特殊月,让学生借助了年历和拳头这些再熟悉不过的实物,认识了大月、小月和特殊月这三个比较大的时间单位。

2. 经历操作,在探索中构建

量感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元化活动帮助学生悉心地感知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体验化抽象为具体,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孕育量感,并形成准确的单位量感表象。例如, 在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一)》教学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做一个和 ∠1 一样大小的角,用这个角去量∠ 2,启发学生理解还可以用小角、小小角度量 ∠2 ,但是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以此引出统一角的度量单位 1°,并通过“涂一涂”涂出 1 °角的大小,使学生真实地感知 1°角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了 1角的表象,实现角的度量从“多元”到“一元”的统一。

(三)类比推理,体会度量的本质

小学阶段所学习的长度、面积、体积、时间等单位,其中一部分较小单位是可以直观感知的,然而有一部分较大的单位如吨、千米、公顷、平方千米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猜想与实践相结合,用类比推理等方式间接建立表象。在教学中需要适时强化同一度量物不同单位间的关系,适当辨析不同度量单位间的联系。

1. 累加量

量感累加是指通过标准单位的不断叠加,帮助学生从单一单位量感逐步发展到较大的或者是复合量感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数学思维的发展。在小学教学中,关于长度、面积、体积量感累加教学我们分别是这样的:通过“量一量、数一数”,从 1 厘米 1 厘米的数,数到几厘米十几厘米的长度认知;通过摆一摆,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形,你拼了几种?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规律,由此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称一称”从 10 克 10 克的增加,增加到几十克几百的质量感知等。通过这种从个体到集体、从小到大的累加过程,学生逐步体会到度量的本质。

2. 对比量

计量单位教学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 计量单位产生阶段、单位意义感知阶段、量的应用阶段,每个阶段都渗透着量感对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度量的本质,我们先“单位意义感知”起,对比同一类量的不同单位关系。如质量单位教学中,在探索“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过程中,通过“比一比”,比 1 枚2 分硬币的质量是 1 克,那 2 枚 2 分的硬币是多少? 100 枚呢? 1000 枚呢?,让学生通过学生通过体验、交流、类比、观察中体会 1 千克= 1000 克的实际质量关系;再对比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例,测量一只鸡用“千克”,测量一袋盐用“克”等。通过对比,能厘清同一类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量感的认识。

3. 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是将一个量表示为不同单位的量的相互转化。通过单位换算 ,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事物 , 并能进行更精确的计算。正确运用单位换算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加快捷高效。在《面积单位的换算》的教学中,3 平方米 ( ) 平方分米、600 平方分米=( )平方米,我们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再让一些学生分享自己的换算方法和结果;最后验证:让学生说说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即换算公式: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表示1 平方米相当于一个 100 平方分米,也就是 2 平方米相当 2 个 100平方分米,3 平方米相当 3 个 100 平方分米;反之,100 平方分米=1 平方米,表示一个 100 平方分米相当于 1 平方米,那么 2 个100平方分米相当于2平方米,3个100平方分米相当于3平方米……600 里面有 6 个 100,即 6 个 100 平方分米相当于 6 平方米。使学生在不断的说一说、读一读的描述中感受单位换算的方法,并在同一类的不同单位关系的描述中体会度量本质。其他单位换算也是如此。

(四)应用量感解决相关问题,深化量感

应用所学的量感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检验学生的关于量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化实际问题、实际性操作问题、案例性操作问题等方面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感知走向深度的思考,形成完整的量感知识系统,有效地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课堂教学起到提质的效果,我们设计了以下几种问题:

1. 生活化实际问题

度量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在数学课堂上将抽象的量感问题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量感得以发展。如,1 吨有多重?吨是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我们是没办法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操作的,只有把问题生活化,在生活的问题中进行推算,比如,1 袋沙子重 20 千克,多少袋沙子重 1 吨?让学生推算 5 代沙子就是 20×5=100 千克,10 袋沙子就是20×10=200 千克,20 袋沙子就是 20×20=400 千克,如此推算可知 50 袋沙子的重量就是 20×50=1000 千克,就是 1 吨,在不断的推算中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2. 实践性操作问题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动手操作来思考、解决数学问题,以证明问题的正确度,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使量感得以内化。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们设计了“课桌桌面有多大?”的问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拿出准备好的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摆满桌面,你摆了几个边长为1 分米的正方形?再算一算: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即课桌的长是( )分米,宽是( ) 分米,面积是×( )=( ) 平方分米,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达到量感的内化。

3. 案例性实际问题

有意图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在探索中建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深入理解度量的本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关注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如面积与周长、面积与体积等概念的混淆等。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设计案例性判断题,如:边长是 4 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作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汇报想法→公式计算→对比得数和单位等探索获得进行层层思考,归结出虽然都是16,但是所用的单位不同,所表示的意义完全不同。因此学生就明白了周长表示的是长度,面积表示的是图形的大小。最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增强量感的应用意识。

结语

在实际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中 , 数学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 , 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效性处理 , 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再展现给学生。对于实现帮助学生养成量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来说 , 数学教师需要将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完满地结合起来 , 才能扎扎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3]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场无味的空谈,而是需要教师紧扣新课标,牢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每一天每一节课的堂上教学中,及时抓住教学契机不断启发,不断培养、不停深化 , 带领学生从书面介绍走向现实世界,内化提升,实现使学生深度的、多元的、全面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允 , 常世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程内容实例的情境特征分析 [J]. 中国数学教育 ,2024,(19):26-30.

[2] 刘英英 . 核心素养视域下 , 数形结合发展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实践——基于 2022 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策略探索 [J]. 云南教育 ( 小学教师 ),2025,(03):13-14.

[3] 郑璘玲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习题编制的探索[J]. 教学与管理 ,2021(2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