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的探究

作者

闫丽舫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金桥小学115100

摘要:常规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以灌输方式向学生讲述数学知识,小学生普遍难以对数学产生兴趣。新课改倡导为学生创设真实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为了落实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生活中的素材和资源渗透到课堂中,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拉近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距离,在生活背景下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生活情境增添了数学学习趣味性,拥有丰富的材料和资源,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生活情境,从生活情境出发研究数学问题和概念,提高学生研究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将生活情境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利于借助生活元素解决数学问题,从生活元素角度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效率,赋予数学课堂生活化学习模式,使学生懂得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建立认真观察生活,用数学眼光和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认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并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更好的方式和策略。

一、构建应用性情境,提升数学认知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既需要学生把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确保学生将知识内化。因此,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既要确保学生理解、吸收理论知识,也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应用,通过生活化的应用情境检验学生的知识把握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结合,在认识、理解小数意义后,要结合整数知识进行学习,将小数纳入整数数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加以应用,完成知识的迁徙,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在学生认识小数、理解小数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创建一个班费支出数据表格,如扫把采购支出20元5角、粉笔采购支出20元9角8分、集体活动支出55元8角等。随后提出问题:“上述采购支出如果用小数来表示,应该如何表示呢?如果要用线段来表示以上数据,你们可以用线段画出来吗?如果要想把每项支出凑成整数,每项支出应该加上或减少多少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进行思考,既要考虑小数的表达方式,又要思考小数与整数的关系,促进知识串联,进一步丰富对小数的认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通过应用性生活情境的构建,教师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还能引导学生实现思维的转变,从具体直观走向适度抽象,在探究中把握小数的概念,构建数学思维,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

二、创新利用生活材料,辅助数学知识学习

数学学习离不开模型与工具,其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更能促进学生模型意识与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小学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生活材料的运用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特点,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合适的生活物品讲述数学理论知识,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生活材料自主制作数学学具,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在运用学具中掌握数学的意义。生活材料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观察习惯,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主动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学会利用生活材料解决问题,构建数学学习良性循环。

例如,“时、分、秒”单元要求学生认识时间,掌握钟表的运行规律,可以根据钟表读取具体时间。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时针、分针以及秒针的意义,教师可以布置“制作钟表模型”任务,学生自行选择生活中的材料设计钟表模型。如学生可以通过裁剪不同形状的纸板作为表盘,用直尺精准划分钟表刻度,以长度不同的吸管代表时针、分针以及秒针,发挥想象力与动手创造力。模型制作中学生要仔细观察钟表的特点,了解不同指针的长度差异,通过询问家长、教师或者查阅资料的方式明晰指针的功能与含义。学生也可以对钟表颜色进行调整,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激发其自主制作学具的能动性。学生还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钟表模型,自行拨动钟表指针,其他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答具体时间,营造出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钟表模型的优势,增强学生对“时、分、秒”知识的理解效果。当学生获得了钟表模型制作经验后,生活中也会主动观察各种钟表类型,向他人分享时间认知,促使学生形成数学眼光与知识运用意识。

三、探索生活情境,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利用数学思维、方法、概念、公式等解决实际问题,达成数学对生活的深度影响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在生活情境的探索中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数学研究效率,形成灵活的逻辑思维及发散思维,提升其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借助对生活情境的探索,引导学生夯实数学基础,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灵活运用生活情境研究数学问题,创新问题解决途径,改善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探究生活情境,寻找其中的数学元素和知识,并借助数学思维化解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数学研究思维,增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致思考与分析生活情境,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思路和途径,并基于生活情境创新解决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结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对其后继数学学习质量与能动性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感受数学的魅力,而不是让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只有理论、公式、概念的枯燥科目。生活情境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方法、新思想,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贴近的素材和资源实施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董炳国.优化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措施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5,(20):36.

[2]周晓辉.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16,(14):138-139.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4.066.

[3]郑亚纳.论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的价值[J].考试周刊,2014,(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