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
刘国辉 谢贤盼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
1 引言
当前,“人工智能 + 教育”已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文本生成、图像创作、语义交互等能力,正在迅速渗透到高等教育各个领域 [1]。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网络环境中不断发展演化,形成了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内容互动为特征、以价值引导为目标的“网络思政”新形态。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网络思政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理解AI 技术对高校思政工作者与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价值观形成过程的影响,探索高校如何借助新技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2 理论基础与技术概述
2.1 网络思政教育的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表达,其理论基础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融合传播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理论,强调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将思想引导、价值传播与学生发展有机结合[2]。随着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传播介质、交互方式和组织逻辑也在不断演变。从初期的校园网站、BBS,到后来的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再到当前基于大模型和算法驱动的智能平台,网络思政的技术基础与认知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技术因素越来越成为决定教育效果的关键变量。
2.2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前沿领域,其发展基于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模型 [3]。这类模型通过对海量语料的训练,能够理解上下文语义,并生成结构合理、语义连贯的文本内容。除此之外,基于扩散模型的图像与视频生成技术也日趋成熟,使得图文、音视频的融合生成成为现实 [4]。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高度通用性与灵活性使其能够广泛适配于教育场景,包括自动答疑、文本写作、心理疏导、虚拟角色互动等多种用途[5]。
3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其在内容生成、传播方式、教学互动等方面的深度介入,正在促使思政教育从“人工主导”走向“人机协同”[6]。然而,在积极促进教育模式创新的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带来了诸多深层次的挑战与反思问题。
3.1 内容生成:思政素材生产的变革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教育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教育内容的生产方式上。以往思政教师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编写讲稿、收集案例、设计教学活动,而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可以快速生成围绕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历史人物或价值理念展开的文本内容。同时,这种生成方式能够根据学生需求实时调整表达方式,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程更具亲和力、针对性和传播力,提升学生的接受度与参与热情。
3.2 交互模式:师生沟通的新通道
在教学互动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师生之间构建了全新的沟通桥梁。在网络思政平台中部署AI 问答系统,能够在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持续为学生提供思想疑问解答、时政问题解析和心理疏导建议。这不仅延展了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思政教师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这种智能互动系统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技术识别学生的言语特征、情绪状态与思想倾向,为学校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更为精准的思想动态研判,有利于推进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3.3 认知结构:价值形成的新变量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也在无形中改变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价值判断方式。由于 AI 生成内容的逼真度极高,学生往往难以辨别其来源与真实性,这可能导致他们将 AI 生成的虚假信息或价值立场误认为权威观点,从而形成认知偏差。更为严重的是,部分 AI 模型由于训练语料不透明或内容过滤机制不完善,可能生成带有意识形态偏差、历史虚无主义或道德相对主义倾向的信息,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此外,随着 AI 在写作、答题等方面的普及,部分学生出现依赖心理,懒于独立思考、批判反思,教育目标面临价值滑坡的风险。
3.4 教育角色:教师职能的新定位
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在重塑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职能定位。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思想政治知识的权威传播者,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价值引领者。但在 AI 赋能教学的语境下,教师与 AI 之间的角色关系趋向协作,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而是转向成为信息甄别者、内容审核者与价值评估者。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思政理论功底与表达能力,还需掌握AI 工具的基本操作与内容鉴别方法。
4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已展现出明显优势,但其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内容生成的价值导向风险不容忽视、师资队伍的技术适应能力存在短板、学生的认知依赖与思维惰性问题凸显、技术与伦理和制度规范建设仍待完善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是强化价值引导机制,确保 AI 内容生成不偏离主流意识形态方向。二是系统提升教师的 AI 素养与融合能力,常态化组织教师开展AI 工具使用培训、典型案例教学演示等活动。三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工具观,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使用者”而非“依赖性操作者”。四是加快制度体系建设与道德伦理约束,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中的使用边界,健全平台监管与数据保护机制,防范技术滥用与伦理风险。
5 结论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生态系统。从内容生成到交互方式,从教育结构到价值引导,AI 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可能。但与此同时,其带来的教育伦理、意识形态与技术治理问题也不容忽视。高校应坚持技术为教育服务、人工智能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基本原则,构建人机协同、智慧赋能、价值为本的网络思政新格局,为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卢宇 , 余京蕾 , 陈鹏鹤 , 等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展望——以 ChatGPT 系统为例 [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43(04):24-31+51.
2. 闫瑶瑶 , 张玉琼 , 黄可 . 大数据背景下国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J]. 中国军转民 ,2024,(14):195-197.
3. 李白杨 , 白云 , 詹希旎 , 等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技术特征与形态演进 [J]. 图书情报知识 ,2023,40(01):66-74.
4. 苗逢春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及其教育适用性考证 [J]. 现代教育技术 ,2023,33(11):5-18.
5. 朱永新 , 杨帆 .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机遇、挑战以及未来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23,41(07):1-14.
6. 黄荣怀 . 人工智能正加速教育变革:现实挑战与应对举措 [J].中国教育学刊 ,2023,(06):26-33.
作者简介:
刘国辉(1996-),男,贵州黔南人,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谢贤盼(1993-),男,湖南邵阳人,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本文系 2025 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级质量工程教育教学研究一般项目“WEB3.0 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传播机制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702531054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