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陈春霞
重庆市石柱县南宾中学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实验教学作为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形成学科思维的重要途径,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贯穿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及分析结论的全过程,是学生构建科学思维的核心要素。然而,目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迫切需要探索创新教学策略,推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创新实验教学设计,激发探究兴趣
(一)设计生活化实验
生活化实验的核心在于挖掘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联,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当抽象的化学原理以生活场景为依托呈现时,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到知识的应用价值,主动投入到实验探究中。教师在设计此类实验时,需要精准找到教材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设置既有趣又有实用价值的实验任务,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生活。
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厨房灭火小能手”实验活动就很好地体现了生活化实验的特点,实验选取生活中常见的蜡烛模拟厨房明火,将扇子、烧杯、小苏打、白醋、湿抹布等日常物品作为“灭火工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用扇子扇风能够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用烧杯罩住蜡烛,能隔绝氧气实现灭火;小苏打与白醋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覆盖火焰起到灭火作用;湿抹布则同时具备隔绝氧气和降温的双重功效。实验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燃烧条件,深入分析不同灭火方法的原理,并进一步探讨厨房油锅起火、电器着火等实际场景的正确处理方式。
(二)增加开放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打破了传统实验固定步骤、固定结论的模式,通过提出开放性课题,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的空间。这种实验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鼓励学生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开展开放性实验时,需要在实验前明确探究目标,实验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实验结束后组织多元化评价,保障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深度学习。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单元教学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与验证”就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实验课题,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第一组采用“金属与酸反应”的方法,将铁、铜、铝分别放入稀盐酸中,通过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和气泡产生的速率,得出铝 > 铁 > 氢 > 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第二组运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方法,把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铝丝浸入硫酸亚铁溶液,依据置换反应现象判断金属活动性;第三组则创新性地设计“原电池实验”,通过观察不同金属组合形成原电池时的电流方向,间接比较金属活动性。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并相互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二、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深化探究过程
新课标强调,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化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合理分组和明确任务分工,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实验探究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分工协作,能够共享思维成果,弥补个体认知的不足,同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时,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分组,设计具有挑战性且能发挥成员特长的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作用,通过组间竞争和组内互助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1]。
在《制取氧气》单元的“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能有效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操作员负责实验装置的组装和药品添加,记录员负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安全员负责监督操作规范和安全事项,汇报员负责整理实验结论并进行展示。实验过程中,操作员按步骤加热高锰酸钾,记录员观察到试管内固体逐渐变为黑色、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安全员及时提醒操作员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倒吸现象发生,汇报员结合实验现象和氧气性质,总结出氧气的制取原理和收集方法。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围绕“如何提高氧气收集纯度”“试管口棉花的作用”等问题展开深入辩论,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二)利用虚拟仿真实验辅助教学
虚拟仿真实验借助数字化技术模拟真实实验环境,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实验中存在的高风险、高消耗、低可见性等问题,学生通过交互式操作,可以反复练习实验步骤、观察微观现象、尝试不同变量组合,深入理解实验原理。教师可将虚拟仿真实验作为实验预习、实际操作补充或拓展延伸的工具,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探究性尝试,为实际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单元教学中,“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教学难点,教师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自主操作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观察溶液 pH 值的变化曲线,同时通过 3D 动画直观呈现钠离子、氯离子、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的移动和反应过程。学生可以多次调整盐酸滴加速度和浓度,观察不同条件下 pH值的变化趋势,进而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完成虚拟实验后,学生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验证实验结论,实现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的认知飞跃[2]。
结束语:
教育理念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演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心也逐渐向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倾斜。通过设计生活化实验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采用小组合作等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不仅能提高学习主动性,还能深入掌握实验原理。教师需要持续探索,为培育创新实践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淑梅 .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J]. 新智慧,2022(25):13-15.
[2] 李坚强.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5):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