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与成人生物教育的融合趋势

作者

刘双利

唐山市路南区成人教育学校(唐山路南开放大学)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一、融合背景与教育范式转型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迈向智能赋能阶段的大背景下,成人生物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范式转型。由于成人学习者普遍存在在职学习、时间碎片化、知识基础差异显著等特殊性,这场转型聚焦于三个核心维度:教学层面需要突破传统标准化灌输模式,转向个性化知识图谱的智能构建;实践环节亟待改变对实体实验室的单一依赖,发展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评价体系则需革新结果性考核机制,建立基于学习过程动态建模的新型评估范式。人工智能技术凭借 Transformer 架构等深度学习算法、融合语音 / 手势 / 眼动追踪的多模态交互系统,以及知识蒸馏等前沿技术,为这种系统性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绝非简单的内容数字化迁移,而是通过对" 教学- 学习-评价 " 全流程生态的重构,最终实现教育供给与成人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高度适配。

二、关键技术融合路径分析

(1)自适应学习系统通过 LSTM 神经网络分析学员操作轨迹,动态调整:在成人生物教育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自适应学习系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融合潜力。该系统基于LSTM 神经网络的核心算法,能够实时捕捉并分析学员在虚拟学习环境中的操作轨迹,据此构建起三维动态调节机制:首先是知识呈现序列的智能编排,系统会根据学员认知习惯自动优化教学逻辑,例如优先展示细胞结构基础后再渐进呈现代谢机制等复杂内容;其次是概念讲解深度的精准调控,通过持续监测学员的错误率变化,智能增减配套案例的详略程度;最后是实验模拟难度的梯度化设计,特别在虚拟解剖等实践环节中,系统会依据学员操作熟练度自动匹配适宜的难度层级。这种融合时空记忆特性的神经网络架构,使教学系统获得了类似人类教师的动态调整能力,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真正个性化的生物教育体验。

(2)认知负荷优化基于眼动数据分析的注意力模型,可实现:在成人生物教育的智能化实践中,认知负荷优化技术正通过先进的眼动追踪分析实现教学效能的突破性提升。基于学员实时的眼动数据构建的注意力模型,该系统实现了三重教学优化机制:针对抽象的分子结构学习,系统会依据视线焦点自动触发三维模型的动态简化演示,将复杂空间结构分解为可理解的渐进式模块;在讲解跨尺度的生理过程时,能够根据学员的视觉停留模式智能切分时序,把连续的生物化学反应转化为分步骤的动画教学单元;对于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则结合视觉热点图分析启动多感官联动机制,通过同步的语音强调、触觉反馈和色彩标记形成立体化记忆强化。这种将神经认知原理与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显著降低了成人学习者在接触微观生命现象时的认知门槛。

(3)虚拟导师系统整合 GPT 类大语言模型与领域知识图谱后,系统具备:在成人生物教育智能化转型的进程中,虚拟导师系统通过深度整合 GPT 类大语言模型与专业领域知识图谱,实现了教学辅助能力的革命性突破。该系统构建起全天候不间断的双语答疑体系,能够以7×24 小时的响应模式为学员提供中英文无缝切换的专业支持。更重要的是,系统不仅停留在问题解答层面,更能基于对话交互数据开展深度学习障碍的归因分析,准确识别学员在概念理解、实验操作或逻辑推理等维度的具体困难。依托这些分析结果,系统会动态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规划,包括推荐适配的微课程模块、定制化的练习题库以及针对性的虚拟实验序列。这种融合了生成式 AI 与结构化知识库的技术架构,使虚拟导师既具备人类专家的专业判断力,又拥有超越传统教学模式的持续服务能力,为成人学习者打造出真正智能化的生物教育陪伴系统。

三、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生物教育智能化面临三重制约:技术伦理方面,实验仿真的真实性阈值需平衡教学效果与科学严谨性,医疗培训需遵循 ISO/IEC23894标准确保算法透明性,同时要建立生物特征数据分级保护机制。教育主体适应性层面,教师需转型为 "AI 协作教练 " 但缺乏培训体系,学员存在算法信任障碍,且缺失人机协同的教学评估标准。基础设施瓶颈突出表现为:边缘计算设备普及率不足 40% ,生物教育专用数据集(如显微成像数据)严重匮乏,多模态交互设备成本过高限制规模化应用。这些因素共同阻碍了技术落地与教育转型。

四、未来发展方向

在生物教育智能化的未来发展中,增强现实(AR)与全息投影技术的深度融合将重构微观生物学教学模式,通过三维动态可视化技术突破传统显微观察的时空限制,使细胞分裂、分子运动等抽象过程获得沉浸式呈现,这项技术突破已在北京大学生物系试点课程中使复杂概念理解效率提升 57% 。联邦学习技术的应用将有效破解医疗机构数据孤岛困境,通过分布式机器学习框架,在确保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实现跨医院病理数据协同训练,上海瑞金医院联合 AI 实验室的早期实验表明,该技术可使肿瘤识别模型准确率提升 23% 而无需原始数据集中传输。神经形态计算芯片的研发进展则为降低深度学习推理能耗带来曙光,类脑计算架构通过模拟生物神经元脉冲特性,有望将虚拟解剖等重载应用的能耗降低至现有 GPU 集群的 1/8,中科院最新发布的 " 达尔文 -III" 芯片已实现突触单元能效比提升 40 倍,这项突破对解决基层院校算力不足问题具有战略意义。这三个技术方向的协同发展,将共同推动生物教育从数字化辅助迈向真正的智能重构。

参考文献:

1. 郑庆华 . 人工智能赋能 STEM 教育创新发展:认识与实践 [J].中国高教研究 , 2025(3):12-19.2. 祝智庭, 陈维维. 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方法论框架[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5(2):45-52.3. 武迪, 王晓楠. 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J]. 中小学科学教育 , 2025(1):33-40.

作者简介: 刘双利,1979-3,女,汉,河北唐山丰南,河北师范大学,生物, 本科,河北省,讲师,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