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索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策略

作者

王星星 安少敏

襄阳市南漳县九集镇老官中心小学 441500

摘要:伴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全面落地与深度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凭借其系统性、协同性特质迅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程中的核心方向与关键指引,本文紧密围绕新课标要求,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材为研究载体与实践依托深度剖析“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与内在逻辑,借助典型课例直观呈现其于实际教学中的落地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优化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探寻可行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强调“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学、学习与评价应相互协同、紧密关联,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仍存在很多问题:教学侧重于知识灌输,对学生思维发展关注不足;评价形式单一,多以纸笔测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能力水平;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核心素养培养难以真正落地,在此背景下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策略显得非常迫切,它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推动小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变。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内涵与实施框架

(一)理论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它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与动态平衡,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思维的活动,评价贯穿于教学与学习的全过程,是对学习成果的检测与反馈,这种一体化模式要求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标准相互对应,形成完整的闭环系统,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应明确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教学与学习指明方向;学习活动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实践探究;评价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与学习活动,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调整与学习改进提供依据,通过三者的协同作用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框架

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框架需以逆向设计理论为基础,从学习目标出发逆向规划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依据新课标与教材内容,精准定位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将其细化为可操作、可测量的具体要求,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单元中学习目标包括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与运算能力,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分层评价任务,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单元测试评价等多种形式,确保评价能够全面覆盖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课堂表现评价可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中的参与度与思维过程;作业评价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拓展;单元测试评价综合考察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最后围绕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设计真实情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升,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可创设购物打折、工程分配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一)精准定位素养目标,实现“教-学-评”同向同行

精准定位素养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将抽象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单元为例,核心素养包括空间观念、推理意识与应用意识,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要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等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在空间观念方面目标可设定为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能在脑海中构建圆的形象,准确描述圆的位置与大小;推理意识目标体现为学生能根据圆的性质推导出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应用意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目标明确了教学与评价的方向,使“教-学-评”三者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推动“教-学-评”深度融合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需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可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等,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比如在“分数乘法”教学时,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解题方法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其创新思维,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借鉴,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优点与不足,从同伴那里获取新的思路与方法,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教-学-评”的深度融合,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

(三)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进“教-学-评”有效互动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支撑,真实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还可以为评价提供丰富的素材,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百分数(二)”单元为例,教师可创设商场促销的情境,给出不同商品的折扣信息让学生计算实际价格与节省金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数学应用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计算的准确性、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对于计算准确且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对于存在困难的学生分析其问题所在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通过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实现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有效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

(四)强化教学反思调整,保障“教-学-评”持续优化

强化教学反思调整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保障,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情况与评价结果进行全面反思,分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活动是否有效,评价方式是否合理等,比如在“圆的认识”教学后,若发现部分学生对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不深入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根据反思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比如增加公式推导的演示环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练习题等,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总结学习经验与教训,通过持续的教学反思调整不断优化“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

结论:

实施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是提升教学效能、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通过精准锚定素养目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及强化教学反思调整能实现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深度耦合,此模式打破传统教学壁垒使课堂从知识灌输场域转型为素养培育沃土,学生在主动探究、实践应用中发展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借助评价反馈优化教学策略,未来需持续探索该模式的优化路径,推动小学数学教育向高质量、深层次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莹.立足"教学评一体化"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 2023(20):74-76.

[2] 燕学英.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策略[J].天津教育, 2024(35).

[3] 钭艳青.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J].  2024.

[4] 臧卫东 卫力祥.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指导策略[J].家长, 2024.

[5] 龚朱红.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J].天津教育, 2024(16):135-137.

[6] 毛媛.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探究[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