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复调视角看《到灯塔去》的狂欢化特征

作者

官瑞格

东北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19

摘要: 意识流小说以突破传统时间观念、按照角色的心理时间进行叙述为叙事特征。近年来,巴赫金的狂欢化文学理论再次受关注,尤其是复调理论。本文以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文本中对话如何形成复调、角色权力如何此消彼长,以及哪些对话体现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的加冕与废黜、狂欢与笑声特征,从而分析《到灯塔去》如何以复调方式建构人物意识与多重话语,体现出其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艺术实践。

关键词:到灯塔去;伍尔夫;复调;狂欢化文学

引言:

复调由米哈伊尔·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用以对抗传统单声部创作模式。“复调小说的任务,是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声音世界,从而打破欧洲小说固有的单一意识形态形式”(巴赫金 53)。在复调小说中,没有作者单一声音的主导,而是众声平等。而狂欢化是推动这些声音对话性生成的重要因素。这与伍尔夫的现代小说创作思想不谋而合,她淡化物质描写,关注人物内心,凸显着女性意识与意识流的结合。本文结构分为“复调对话性”和“狂欢化”两大部分,前者从文本结构、微观对话及作者与人物对话三个层面阐释复调特征,后者则聚焦加冕与废黜、狂欢场景与笑声三种狂欢化标志,以呈现诗学意义与性别权力互动。本文通过对《到灯塔去》的复调与狂欢化分析,将探索伍尔夫如何借助多声部叙事与权威解构策略,展现巴赫金理论的实际文学表达。

一、复调对话性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到灯塔去》是由大量意识流构成的宏大复调对话。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话语权,作品时而以拉姆齐夫人的视角进行内心独白,时而以詹姆斯的视角探讨意识的流动,或转向莉莉微妙的心理活动。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看,这种叙事风格强调 "对话"、"复调 "和 "独立"。 因此,本文将从文本结构、微观对话、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三个方面来审视其与巴赫金狂欢化特征的关系。

1. 文本结构

《到灯塔去》由三部分构成:“窗”、“时间流逝”和“灯塔”。第一部分描绘拉姆齐夫人及其家人日常生活,第二部分刻画她的逝去与时间的流动,第三部分表现对她记忆的缅怀。三者相互呼应:第一部分是生命的混乱交织,第二部分揭示生命的脆弱与寂静,第三部分展现超越死亡与时间的永恒温情,从而呈现伍尔夫对生命价值的整体思考,构成整体结构对话。

2. 微观对话

微观对话指个体内心与外界多重声音的互动,涉及主人公与不同声音的对话,包括自我意识、他者和环境(肖锋70)。从这一角度看,《到灯塔去》以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为叙事形式。如“画不了画,写不了字”(伍尔夫158)是莉莉内心的意识流,但却是借坦斯利的声音表达出来的,反映对女性压迫,而后半句"焦急地考虑着她的进攻计划"则是她自己的声音,呈现她的坚持与反击。两种情感在意识流中交织,形成了一种微观对话,丰富了复调美学效果。

3. 作者与人物对话

复调小说中,作者意识与人物意识不是绝对独立的(朱俊霞 13),在小说的对话与意识流中可以窥探作者的思想。拉姆齐夫人和莉莉的对话映射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立场:前者维护家庭和谐,后者拒绝婚姻枷锁,追求个人价值。作者不加评判,让多声部自由对话,凸显人物独立性。通过对复调对话性的分析,巴赫金所强调的“大型对话”与“微观对话”如何在文本中交织也逐渐清晰,推动着叙事并凸显权力与性别关系的动态平衡。

二、狂欢化特征

在复调对话性的基础上,将以加冕与废黜、狂欢场景和笑声为视角,分析《到灯塔去》狂欢化特征如何进一步解构传统权威。

1.加冕与废黜

狂欢化的核心仪式在于对“权力者”的加冕与废黜(巴赫金 124),体现了双重性与权力的颠倒。《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凭借温情与行动“加冕”了母性与女性力量,如承诺给儿子詹姆斯织袜子、坚持船行之旅等,实则在挑战父权。男性角色“废黜”于家庭决策之中:拉姆齐先生虽代表秩序,但又对家庭成员实施着不稳定的控制(万坤焱 27)。他以理性否定旅程,却最终妥协,权威被弱化,形象地展现了狂欢化中“权威的暂时颠覆”这一核心特征,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父权秩序的重新审视。

2. 狂欢化场景

小说中两次集体聚会对应着狂欢化场景,人物无论身份,皆平等发声。第一次是拉姆齐家晚宴上,宾客共同讨论生活琐事与思考,拉姆齐夫人分别听取不同人物意见,营造包容氛围;第二次是战后的灯塔之行,各自回忆与期待交织,如同市集般热闹而自由。上述仪式化的权力颠倒与集会,与复调对话性相辅相成:"没有一种终结的、权威性的叙述,人物的‘等级束缚’也不复存在"(朱艳阳 63)。巴赫金所强调的“身份反转”“生与死共存”等二元张力在此得以呈现:拉姆齐先生的理性与夫人的慈爱,孩子的天真与成人的焦虑,书写与绘画的艺术追求交织成多维对话,彰显了性别、身份与社会结构的流动与重塑。

3. 狂欢化笑声

笑声是狂欢化的表现之一,具有解构权威的群体力量。《到灯塔去》中,笑声以多种形式出现:当拉姆齐夫人以安慰的笑声回应丈夫“我很失败”的自我否定时,她打破了压抑;早餐时,拉姆齐先生因虫落入牛奶而将杯盏抛向空中,宾客哄笑,怜悯中透露着距离感;莉莉在灯塔之行中对他的滑稽举动发笑,则体现了对男性自负的轻蔑。这些笑声既是对父权的集体嘲弄,也是角色间情感联结的粘合剂,彰显着狂欢化的“阶级颠倒”与“个体解放”。此外,小说通过宾客交谈、儿童在甲板上的嬉闹等场景,以笑声贯穿日常与仪式,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动态平衡。

三、结论

总体而言,通过复调对话性与狂欢化特征的分析可知,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以复调结构与狂欢仪式双重策略,呈现出性别权力的相互制衡与流动。复调性赋予每个角色话语权,狂欢化则在权力颠倒、共享与笑声中消解等级秩序,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声部并存、自由对话的叙事空间。此研究不仅加深了对巴赫金理论在意识流小说中的应用理解,也突显了伍尔夫女性主义创作理念的当代价值。总之,巴赫金的复调与狂欢化理论在《到灯塔去》中得到生动体现,伍尔夫通过多声部对话与象征性狂欢仪式,构建了一个流动且开放的文本世界,实现了对传统权威的批判与超越。

参考文献:

[1]Bakhtin, Mikhail[巴赫金]. 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Ed. And trans.Caryl Emers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2]Woolf, Virginia[伍尔夫]. To the Lighthouse. South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Adelaide, 2010.

[3]万坤焱."对话的人生: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之复调艺术." 青年文学家17(2013):26-27+29.

[4]肖锋. "巴赫金“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 俄罗斯文艺2002:70-73.

[5]朱俊霞.伍尔夫小说的对话性解读.2015.中国海洋大学,MA thesis

[6]朱艳阳."复调——对伍尔夫小说的另一种解读."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04(2013):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