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护理干预研究

作者

高明玥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

1. 引言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于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的临床综合征,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CHF 患者需长期面对复杂的治疗方案与症状管理挑战,其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症状监测、用药依从性、生活方式调控等)直接决定疾病控制效果。然而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患者疾病认知不足、治疗依从性差、心理负担重等问题,导致病情反复加重、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护理干预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可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的疾病管理观念,掌握实用的自我管理技能,从而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

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在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疾病预防、监测及治疗的一系列行为过程,其核心内容涵盖症状监测(如体重、呼吸频率、水肿程度等指标的日常记录)、用药依从性(按医嘱正确服用药物并识别不良反应)、饮食运动调整(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规律运动)、情绪管理(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等多个维度。对于 CHF 患者而言,有效的自我管理是控制症状、降低急性发作风险的关键环节。护理干预的必要性体现在其能够针对患者的知识缺口、行为误区及心理障碍进行精准干预:通过健康教育填补疾病认知空白,通过行为干预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通过心理支持增强治疗信心,从而构建“患者主动参与- 医护专业指导- 家庭社会支持”的三维管理体系,弥补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天然短板。

3. 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

3.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贯穿 C H F 患者诊疗全程。入院初期通过图文手册、多媒体视频普及病因、诱因及急性加重识别要点;住院期间培训自我监测技能,如定时测体重、记录出入量、监测心率血压并使用症状日记表;出院前开展强化教育与技能考核,发放《居家康复指导手册》,并通过情景模拟演练应急处理。此外定期举办患者俱乐部活动,通过同伴教育与医护答疑巩固知识。

3.2 用药指导

针对复杂用药方案导致的漏服误服问题,护理干预从“认知 - 行为 -监督”强化依从性:一对一讲解药物作用、服用时间、剂量调整及不良反应,制作用药提醒卡;引入智能提醒工具(手机 APP、智能药盒),指导家属监督老年患者服药,建立“双人核对”机制;定期随访用药情况,与医生协作调整方案以提高耐受性。

3.3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管理严格执行低盐饮食( ≤ 5 g/ 日,水肿者 ⩽ 2 g/ 日),使用限盐勺、低钠盐,遵循少量多餐原则,增加钾镁食物摄入。运动干预遵循“评估- 计划- 实施- 监测”流程,通过6 分钟步行试验等评估运动耐量,制定个性化处方(如心功能Ⅱ级患者每日 30 分钟中等强度步行),监测心率(目标心率 = ( 2 2 0 - 年龄 ) × 6 0 % - 7 0 % )及疲劳度(RPE11-13 分)。针对吸烟酗酒,通过动机性访谈制定戒断计划,必要时联合替代疗法或心理干预。

3.4 心理支持

CHF 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护理人员通过 SDS、SAS 量表定期筛查,实施分层干预:轻度情绪障碍者采用放松训练、正念冥想及环境营造缓解情绪;中重度患者联合心理科开展认知行为治疗,纠正负性认知并评估药物干预。同时通过叙事护理增强自我效能感,组建互助小组提供同伴支持,减少孤独感与病耻感。

3.5 家庭与社会支持

将家属纳入照护体系,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培训居家护理要点、心理沟通技巧及病情观察能力,建立“家庭 - 医院”微信、电话沟通渠道,形成协同管理模式。整合社区资源,与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转诊合作,提供居家康复护理、上门巡诊服务,推动社区 CHF 管理项目,争取医保政策解读与公益帮扶,减轻患者负担。

4. 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4.1 自我管理能力评估

采用经过信效度验证的《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HF-SMBQ)对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量化评估,该量表包含症状管理、服药依从性、饮食管理、运动管理、情绪管理等5 个维度共24 个条目,采用 Likert5 级评分法(1= 完全不做到,5= 完全做到),总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强。多项研究表明,系统化护理干预(如6 个月的综合干预)

可使 CHF 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总分较干预前提高 20 % - 3 0 % ,其中服药依从性、症状监测等维度改善尤为显著,提示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从“被动治疗”向“主动管理”转变。

4.2 临床结局改善

临床结局评估以再住院率、生活质量评分及心功能指标为核心。研究数据显示,接受规范化护理干预的 CHF 患者,其 1 年内再住院率较对照组降低 2 5 %-4 0 % ,可能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后能及时识别病情变化、主动寻求医疗帮助有关。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干预后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维度评分显著改善,总分下降 ⩾ 3 0 % 者占比达 6 5 % 以上,表明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心功能指标方面,干预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干预前平均提高 5 % - 8 % ,6 分钟步行距离增加 50-100 米,提示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与治疗依从性强化,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得到实质性改善。

4.3 典型案例分析

以 68 岁男性 CHF 患者为例,患者入院时因反复心力衰竭发作导致活动耐力显著下降(6 分钟步行距离仅200 米),存在严重焦虑情绪(SAS 评分65 分),且因记忆力减退多次漏服药物。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通过每周 2 次健康教育讲座强化疾病认知,使用智能药盒设置服药提醒,制定渐进式运动计划(从每日 10 分钟步行开始逐步增加),联合心理治疗师开展认知行为干预,并对家属进行照护培训。干预 3 个月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总分从干预前的52分提升至78分,SAS评分降至48分(正常范围),6 分钟步行距离增加至 350 米,且干预期间未发生再住院事件。该案例直观展现了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状态及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中的综合效能。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证实,系统化护理干预通过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生活方式干预、心理支持及家庭社会支持等多维度协同作用,能显著提升 CHF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自我效能感、治疗依从性及临床结局(如降低再住院率、提升生活质量与心功能指标),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未来可通过整合数字化管理工具(如开发CHF专属 APP)、制定个性化分层干预方案、完善出院后 1-3 年长期随访体系(结合远程监测技术)及深化多学科协作(涵盖心血管、心理、营养等学科)优化干预效果。研究方向可聚焦VR 技术在急救培训中的应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下的个性化干预路径及护理干预的成本 - 效果比评估,以推动CHF 全程管理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美玲 , 徐翠荣 , 史红梅 , 等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护者积极心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J]. 中国医药导报 ,2024,21(33):185-189.

[2] 张银萍 , 万秋红 . 症状管理策略下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J]. 中外医疗 ,2024,43(33):155-158.

[3] 赵好丹 , 王永捷 , 肖倩 . 精细化管理在慢性心力衰竭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慢性病学杂志 ,2024,25(11):1690-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