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视域下闽南文化融入高中内地西藏班(校)研学德育教育实践探析

作者

何亦瑶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将地域特色鲜明的闽南文化融入高中内地西藏班(校)的研学德育教育,既是文化育人的创新实践,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路径。本文从闽南文化与西藏文化的互动融合出发,结合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德育需求,提出通过各种研学活动,探索闽南文化在研学德育中的实践路径,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闽南文化 内地西藏生 研学德育教育

前言: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同时世界正在巨变之中,大国博弈与竞争空前激烈。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内地西藏生是青藏地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内地西藏生的德育培养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闽南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分支,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培育资源。当前学术界对闽南文化和立德树人培育研究已经有了丰硕成果,但将闽南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内地西藏班研学培育相结合的文献研究还是凤毛麟角。本课题以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的西藏生为例,将选取立德树人概念的研究、闽南文化、内地西藏班研学教育等相关角度进行研究梳理。

一、内地西藏班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内地西藏班作为国家教育援藏的重要载体,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西藏学子,但在实际教育中面临多重挑战:

1.文化差异:西藏与内地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生活理念、思维方式上差异明显。例如,有些西藏生个人卫生习惯堪忧,不爱洗头洗澡,垃圾乱丢;还有些男生在宿舍不着寸缕,喜欢自由狂放的原始生活;加之汉语教学环境下的语言隔阂,导致德育理念的传递效率较低。

2. 德育资源匮乏:部分西藏生的小学和初中因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下限制,缺乏多元化德育资源,教育形式单一化问题突出,例如一些军事化管理学校。这些学生在初中管理极其严格死板,这些学生一旦进入公立的内地西藏班,立马放飞自我,德育方面很难管理。

3. 家庭教育缺位:内地西藏生德育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难以形成家校联动,大部分家长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只一味要求成绩,强迫学生死读书。甚至有些家长不懂汉字不说汉语,难以与内地老师进行良好沟通。

4. 文化认同感薄弱:经本文作者几年实践考察发现,部分西藏生会更倾向欣赏欧美文化,例如爱听欧美音乐、跳欧美舞蹈,贴欧美明星海报等等,对中华文化整体认同感有待强化。

二、闽南文化的德育价值与研学融入路径

闽南文化蕴含着“忠诚、孝顺、勤劳、团结”等核心价值,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如非遗技艺、民间艺术、传统习俗、建筑艺术等)为研学德育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

(一)课程开发:构建沉浸式闽南文化德育体验

1.研学课程设计:仔细考察闽南适合研学的地区,提取其中适合进行德育的因素,如闽南红砖古厝、泉州港等,在研学前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的等形式进行研学课程设计,在研学中使学生沉浸式体验闽南文化,接受“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的熏陶。

2.跨学科融合:本文作者作为带班班主任的历史教师,可联合语文、音乐、体育老师等进行相关研学课程开发合作,如讲解和体验“木偶戏”、“南音”、“舞狮”等传统闽南非遗项目,增强德育的趣味性。

(二)实践活动:深化文化体验与情感共鸣

1. 身边的闽南文化:漳州一中西藏生在2024年元旦参观了“漳州110”事迹展览馆,感受110的无私奉献精神,汲取砥砺奋进力量,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行走的课堂:2024年寒假,漳州一中西藏生来到厦门老院子民俗文化风情园,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传统渔村文化、妈祖文化及华夏五千年的先祖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深刻了解中华民族顽强不屈抱团精神。

西藏生们还来到泉州西街、洛阳桥,通过学科老师的讲解和亲身观察,感受闽南人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涵,感受千年前商贾摩肩擦踵熙熙攘攘的海上丝路盛况。

泉州德化则给西藏生们展现了独特魅力的陶瓷和红砖古厝,如果说陶瓷使同学们进一步体悟到匠人匠心的话,那么闽南红砖古厝,则更表现出“家国情怀”。每一块红砖都承载着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家族的深情,每一个祭祀的牌位都代表了闽南人对秩序的看重,对先人的怀念。这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展现,更是一代又一代闽南人生活的缩影,家族的荣耀、先辈的智慧、生活的点滴,都被精心的保存和传承下来。

在这次研学中西藏生们还体验了蟳埔村的簪花习俗,感受不同民俗习惯,观察感悟当地特色蚝壳屋,更深刻地认识文化多样性,进一步消除西藏生因文化不同带来的隔阂感。

3.文化交流:在研学的过程中,我们在住宿当地组织过一些篝火晚会,邀请当地的游客、原住民一起参与,跳西藏的锅庄舞或者一些汉族舞蹈,在实践中进行文化的双向交流,为西藏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民族一家亲的德育教育。

(三)文化交流:促进闽藏文化的互鉴共生

双向研学活动:西藏生开展“闽南文化之旅”的同时,本文作者建议其实也可以邀请闽南的师生入藏交流,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闽南师生可通过实地考察、民俗体验等方式,增进文化理解。德育教育,尤其是西藏生的民族教育,有时候也可以在同龄人之中实现,如果作为同龄人的漳州本地学生可以深入体会藏族人的生活,那么可以更加友好地与西藏生相处,真正实现“民族一家亲”。

(四)长效机制:保障文化育人的可持续性

1. 师资培训:经本文作者实践观察,有些西藏生的研学带队教师对西藏文化一知半解,容易犯忌讳,甚至对闽南文化也不够了解,在研学过程中容易错过很多很好的教育机会。因此建议能够加强教师对闽南文化和西藏文化的研习,培养“双文化素养”教师队伍,提升研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2. 家校社协同:通过线上“家长学校”“民族文化沙龙”等形式,引导家长或监护人参与德育实践,构建“学校主导、家庭辅助、社会支持”的共育网络。

结语:闽南文化融入内地西藏班研学德育教育,给西藏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的体验,更是在璀璨厚重的祖国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引导他们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程开发、活动实践、机制完善等策略,能够实现文化育人与德育目标的深度结合,全面提升西藏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薛军建. 闽南文化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J]. 三角洲, 2024.

[2]张亮. 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内地西藏高中生良好习惯的养成[J]. 2023.

[3]闽南师范大学. 走进美育课堂,奔赴文化之约[EB/OL]. 2024.

本文系漳州市2024年度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闽南文化融入高中内地西藏班研学德育教育实践探析》(立项批准号:zdy242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