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块茎大小分布的影响分析

作者

胡欣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52400

摘要:种植密度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品质的关键。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关系到单位面积产量,直接影响块茎大小分布及商品价值。本文系统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群体结构、光能利用效率、水分养分分配及最终产量形成机制,分析密度变化对块茎大小分布调控规律,提出基于目标产量与商品需求的密度优化方案。中等密度条件下马铃薯获得最佳产量表现,而低密度有利于提高大薯比例,高密度增加小薯比例。

关键词:不同种植密度;马铃薯产量;块茎大小分布;影响

引言:马铃薯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产量、品质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及农民收益。栽培中,种植密度是调控马铃薯生长发育基本因素,决定单位面积株数,且影响植株间竞争关系及资源利用效率。传统栽培中,农民凭借经验确定种植密度,缺少科学依据,产量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及商品薯比例不合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对马铃薯生产提出更高要求,既要高产稳产,又符合市场规格块茎大小分布。因此,系统研究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及块茎大小分布影响,对指导科学栽培意义重大。

一、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影响

1、群体光能利用效率改变

种植密度差异导致马铃薯群体冠层结构出现改变,进而影响光能截获及利用效率。低密度条件下,单株拥有较大生长空间,叶片空间分布稀疏,群体叶面积指数维持在2.5以下,使得大量太阳辐射直接穿透冠层到达地面而未被有效应用,光能应用率不足30%。随着密度增加到合理范围,叶片空间排列趋于紧密而不重叠,群体叶面积指数升高到3.5-4.0区间,此时,冠层结构呈理想"分层截光"模式,光能截获率著提升,光合有效辐射利用效率最优值。但是,密度超过临界值时,上层叶片对下层叶片遮蔽效应以指数级加剧,下层叶片长期处于光补偿点以下光照环境,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机构受损,呼吸消耗持续高于光合积累,使得群体净光合速率下降20-30%。光能利用效率随密度变化呈现出非线性规律,经过调节群体光合生产力,影响马铃薯群体干物质积累能力与最终产量。适度群体密度可建立高效光合系统,而过高密度会导致光能资源浪费与光合效率下降双重损失。

2、改变同化产物分配格局

密度变化会调节马铃薯植株同化产物分配方向及比例,主要是-库关系动态调控。低密度栽培,单株拥有充足光照资源及生长空间,光合作用强度高,产生同化产物能满足地上部茎叶生长需求,为地下块茎膨大提供充足碳水化合物。植株的同化产物分配呈"茎叶生长与块茎发育并重"平衡模式,块茎获得40-50%光合产物。随着种植密度提高,植株间对光照、水分、养分的竞争明显,尽管单株光合产物总量减少,但提高块茎库强后,仍维持30-35%同化产物向块茎分配。当密度增加到高水平,植株间竞争达白热化,光合产物总量降低,植株启动生存优先机制,80%以上同化产物分配给维持生命活动及新叶生长,保留极少部分供应块茎发育。高密度条件下植株表现出典型避荫反应,增加茎秆伸长争夺光照资源,但会消耗大量同化产物,挤占块茎发育所需碳水化合物供应。由密度变化出现的同化产物分配格局改变,最终造成单株结薯数与平均薯重同步下降,单株产量降低幅度在50-70%。不同品种对分配格局改变响度存在差异,早熟品种通常比晚熟品种表现出更强适应性调节能力。

二、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块茎大小分布影响

1、块茎规格分化密度效应

种植密度差异直接影响马铃薯块茎规格分化,主要通过改变植株生长环境与资源获取能力实现。低密度条件下(如每亩2000-2500株),每株马铃薯能获得充足光照、水分、养分资源,生长空间广阔,根系发育充分。优越生长环境下植株能够均衡为所有块茎提供光合产物,促使块茎同步膨大,发育均匀。此条件下,单株结薯数较少,但单个块茎获得营养充足,大规格薯块(直径>65mm)比例达到60%,商品薯外观整齐,形态标准。

密度增加到中等水平(每亩3000-3500株)时,植株间出现对光照与养分的温和竞争。适度竞争压力使植株启动资源优化分配机制,块茎大小分布呈典型正态分布特征。此时,符合主流商品薯标准中等规格块茎(45-65mm)比例提升,通常占总产量的50-60%,而特大与特小规格块茎比例相对均衡。分布模式符合鲜食市场需求,保证商品率,维持较好产量水平。

2、库源关系动态调节

密度变化通过改变植株库源关系调控块茎大小分布,此生理过程涉及复杂光合产物分配机制。低密度状态下(每亩2000-2500株),每株马铃薯拥有8-10片功能叶,源叶面积充足且光合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日均光合产物产量达5-7g/株。充足光合产物为所有潜在块茎(通常15-20个)提供均衡营养供给,促使块茎同步发育。此时植株库源比在1:1.2至1:1.5范围,块茎间发育差异不超过15%,构成均匀商品薯群体。

随着密度增加到中等水平(每亩3000-3500株),单株功能叶数减少到6-8片,源叶面积降低20-30%,植株启动选择性供给机制。此状态下,植株会优先巴60-70%光合产物分配给3-5个优势块茎,块茎一般位于匍匐茎的基部,有着较强库活性。而其余弱势块茎仅能得到30-40%营养供给,生长速率减缓。此分配模式下块茎大小差异扩大到25-35%,但整体仍保持优越商品性。

3、影响商品率经济性

种植密度对块茎大小分布调控直接决定商品薯率及整体经济效益,需通过系统经济学分析来明确。生产实践分析,低密度栽培(每亩2500-3000株)条件下,大规格商品薯(直径>65mm)比例在50-60%,但单位面积株数限制,使总产量很难突破3吨/亩的瓶颈。适合高端鲜食市场,虽然产量中等,但优质大薯获得20-30%价格溢价。高密度种植(每亩4500-5500株)虽然理论产量提升到4-5吨/亩,但小规格薯块(直径<35mm)比例骤增到40-50%,非标薯市场价值一般只有标准商品30-40%,制约整体收益。

理想种植密度策略需在产量构成与商品价值间寻找最佳平衡点。研究得出,针对大多数主栽品种,每亩3500-4000株中等密度使符合主流市场需求的规格薯块(45-65mm)比例最大化,保持在55-65%理想区间,保证3.5-4吨/亩的产量水平。"黄金密度"使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提高15-20%,做到产量与品质协同优化。

结语:

种植密度作为马铃薯栽培重要可控因素,经过调节群体结构、资源分配及产量构成,影响最终产量与块茎大小分布。理想密度管理需兼顾产量潜力发挥及满足市场需求,按照不同生产目标与环境条件灵活调整。加强多因素互作机制解析,构建精准密度推荐体系,为马铃薯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密度优化与其他栽培措施协同整合,将其作为提高马铃薯生产系统效率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红丽;张绪成;于显枫;马一凡;侯慧芝.黑色地膜覆盖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v.36(16).

[2]晋小军,李国琴,潘荣辉.甘肃高寒阴湿地区地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04(04).

[3]郑顺林;王良俊;万年鑫;胡建军;何卫;袁继超.密度对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v.45;No.322(07).

[4]王娟;谭伟军;黄凯;何万春;马海涛;徐祺昕;陈自雄;孟红梅.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种业,2020,No.302(05).

[5]石有太;陈玉梁;刘世海;厚毅清;裴怀弟;王红梅;张艳萍.半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13,v.27;No.1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