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中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技术研究

作者

朱礼兵

东海县横沟水库管理所 江苏连云港 222300

摘要:水利工程作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其建设和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往往会对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水生态系统受损,进而影响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因此,开展水利工程中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技术研究,对于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技术;生态平衡

1水利工程中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技术的优势

1.1 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水环境生态治理与防护技术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水生生态系统,有效提升了水体中微生物群落及水生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多样性。在该系统中,微生物群落能够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高效的生物降解,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而水生植物则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显著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防止藻类过度繁殖。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还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确保了水利工程中水质的长期稳定与优良状态,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保护生物多样性

水利工程的建设常常伴随着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可能对生物栖息地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技术则聚焦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旨在为各类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通过构建包括浅滩、湿地、水生植被带在内的多样化生态环境,成功吸引了众多鱼类、鸟类、两栖动物等生物的栖息与繁衍。此举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促进生物种群的健康发展,而且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水利工程周边地区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生态多样的栖息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3 增强水利工程稳定性

合理运用生态治理防护技术,可有效改善水利工程周边土壤的结构与稳定性。以水生植物根系为例,其固土护坡功能不仅能够有效预防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还能增强土壤的抗剪强度,从而减少对水利工程基础的破坏性影响。此外,稳定的生态环境对于调节水流速度及水位波动具有积极作用,能够降低洪水对水利工程的冲击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生态治理防护技术显著提升了水利工程的抗洪性能与整体稳定性,确保其长期安全运行,为区域防洪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

1.4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应用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水资源品质及利用效率。经过生态治理的水体,其水质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更有效地满足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等多领域用水需求,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此外,优质的水环境条件有利于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损耗与污染程度,形成良性循环。从战略视角审视,此举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意义,不仅为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还为未来世代留存了珍贵的水资源资产,确保了水资源的长期供给与生态平衡。

2水利工程中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技术的要点

2.1生态护岸技术要点

生态护岸是水利工程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的重要环节。在设计生态护岸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文条件和地形地貌。例如,对于水流速度较快的河段,护岸结构需要具备更强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可以采用石笼护岸,将石块装入钢丝笼中,不仅能有效抵御水流冲击,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空间。其次,植物的选择至关重要。应挑选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本土植物,如菖蒲、芦苇等。这些植物根系发达,能够固土护坡,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它们还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在布置植物时,要根据水位变化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再者,生态护岸的建设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护岸的外观设计应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避免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可以在护岸周边设置一些休闲步道和观景平台,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提升水利工程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2.2水质净化技术要点

水质净化是水利工程水环境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物理净化方法是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格栅、沉砂池等设施去除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和泥沙。这些设施的设计参数要根据水体的流量和水质状况进行合理确定,以确保其净化效果。生物净化技术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水域中投放适当的微生物菌剂,促进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同时,构建人工湿地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净化方式。人工湿地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在建设人工湿地时,要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和布局,保证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和水流分布均匀,提高净化效率。化学净化方法主要用于应对突发的水质污染事件。例如,在水体受到重金属污染时,可以投加化学药剂进行沉淀和吸附处理。但化学净化方法可能会对水体造成一定的二次污染,因此在使用时要严格控制药剂的种类和用量,并进行后续的监测和处理。

2.3水生生物修复技术要点

水生生物修复是恢复水环境生态平衡的关键措施。首先,要进行水生生物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原有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合理的生物修复方案。对于鱼类资源的修复,可以通过人工放流的方式增加鱼类种群数量。在选择放流的鱼类品种时,要考虑其对本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例如,投放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可以有效控制水中浮游生物的数量,改善水质。同时,要注重保护和恢复水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产者,它们能够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可以通过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构建完整的水生植物生态系统。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植物的种植密度和分布,避免过度生长影响水体的流动性。此外,还要加强对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和改善。建设鱼道、鱼巢等设施,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洄游和繁殖的通道和场所。减少人类活动对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如避免过度捕捞、控制水域周边的开发建设等。

2.4水资源调控技术要点

水资源调控是保障水利工程水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要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水位、水量、水质等信息。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在枯水期,要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生态用水需求。可以通过水库的调蓄功能,增加下游河道的水量,维持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要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等问题。在洪水期,要及时做好防洪调度工作。通过水库泄洪、分洪等措施,降低洪水对水环境和周边地区的影响。同时,要充分利用洪水带来的水资源,进行生态补水和湿地恢复等工作,促进水环境的生态修复。此外,还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打破行政区域和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的监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结语

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水利工程中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生态护岸、水质净化、水生生物修复及水资源调控等关键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应用,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能进一步增强水利工程的稳定性,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构建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应继续加大对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优化技术体系,提升治理效果,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浩东.水利工程中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技术研究[J].张江科技评论,2024,(12):87-89.

[2]王建威.水利工程中的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技术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22):108-110.

[3]贾海燕.水利工程中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技术研究[J].农家参谋,2022,(02):156-158.

[4]祝伟.水利工程中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护技术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1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