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中的美育元素挖掘与教学策略研究
樊育桃
宁夏中卫市第二中学 755000
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初中教育阶段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初中古诗词中的美育元素,并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对部编版教材中古诗词的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与文化美。提出运用情境教学、诵读感悟、比较阅读、多媒体辅助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实现美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初中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美育元素;教学策略;部编版教材
一、引言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的美育资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知识讲解与应试训练,忽视了其中的美育价值。因此,深入挖掘初中古诗词中的美育元素并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古诗词中的美育元素
(一)语言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富有韵律与节奏感。诗人通过巧妙的修辞手法、独特的句式结构,将丰富的情感与意境蕴含于简洁的文字之中。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大海的壮阔与山岛的高耸,用词精准且富有表现力。又如《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对仗工整,语句流畅,展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律美,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
(二)意境美
意境是古诗词的核心审美特征,是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营造出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构成一幅雄浑壮丽的塞外风光图,意境开阔且深远,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领略到大自然的壮美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借助丰富的想象与夸张手法,营造出一种豪情万丈、保家卫国的壮阔意境,激发学生对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的向往。
(三)情感美
古诗词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涵盖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等丰富情感。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沁园春?雪》中,毛泽东以雄浑的笔触描绘北国雪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壮美热爱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情壮志,这种博大深沉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李白将对友人王昌龄的牵挂与同情寄托于明月,体现了友情的真挚与深沉,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真情的美好。
(四)文化美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浓缩与积淀,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哲学思想等。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卖炭翁》中,白居易通过描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的黑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精神,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文化背景,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又如《论语》十二章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传递了古代教育理念与道德修养观念,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文化素养与品德修养。
三、初中古诗词美育教学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的情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之美。教师可以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与诗词意境相符的情境。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时,播放悠扬的古筝音乐,展示桃花源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陶渊明,进入那片世外桃源,感受其宁静美好与神秘氛围,从而深刻体会诗人在作品中所寄托的理想与情感,增强对诗词意境美的感知。
(二)诵读感悟法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体会诗词的韵律节奏以及蕴含的情感。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如把握节奏、语调、重音等。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为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引导学生在诵读时注意语调的舒缓与起伏,体会诗人旅途中所见景色的清新明丽以及内心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词的语言美与情感美,提升审美体验。
(三)比较阅读法
将多首古诗词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其中的美育元素。教师可以选择同一主题、同一作者或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对比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与九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两首诗都反映了古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前者通过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女性的勇敢与智慧,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后者则以老兵返乡后的凄凉境遇,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对战争的控诉。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美与文化美,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增强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与直观性。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的课件,将诗词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相关动画等整合其中。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壁》时,播放赤壁之战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事件背景,再展示杜牧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借史抒怀、感慨自身怀才不遇的情感,同时通过动画演示诗词中的意象组合,使学生更形象地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审美情感。
四、结论
初中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与文化美相互交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通过运用情境教学、诵读感悟、比较阅读、多媒体辅助等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挖掘古诗词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实现美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完善教学方法,让古诗词的美育价值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得到充分彰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跃 . 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路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0):37-39.
课题标号:本文(成果)系宁夏第七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素养培养研究”(编号:JXKT-LS07-01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