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时语料库的构式搭配视角对汉语新兴“包 V 的”构式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孙楚云 徐凤
信阳师范大学 河南省信阳市 464000
“包 V 的”构式以“包”为核心,通过“V 的”空位填充形成整体性承诺语义。依据 Goldberg(1995)构式语法理论,其核心是说话者对事件结果的确定性承诺,隐含强烈主观断言,这是互动体验与语义压制深度耦合的结果。
(一)“包”的语义泛化
“包”的语义演变符合 Lakoff(1987)隐喻扩展规律,从物理“包裹”义,映射“掌控、保障”核心特征到抽象领域,衍生“担保”义,实现从物理动作到心理承诺的语义泛化。
(二)“V 的”空位的语义压制
“V 的”空位受构式“确定性担保”义管控,若词汇语义与构式冲突,构式强制动词调整,冲突无解则动词被排斥。压制源于构式“借动作达可担保积极结果”的诉求,空位筛选动词遵循“结果可控性 + 积极预期性”标准:动词需有可预测因果关联的“+结果可控性”,及符合双方正面认知的“ + 积极预期性”。
二、准入限制:动词的语义特征与语用制约
“包 V 的”是表“承诺性服务/保障”的典型句法模式(如“包修的家电”),动词准入是构式义与动词义互动适配的结果。构式有独立“承诺保障”赋义,仅动词语义特征与之“语义共振”,方可合法整合。构式核心语义为“施事对动作结果的主动承诺与责任承担”,决定动词需满足可控性、积极预期、动态性三大特征,三者缺一不可。准入限制本质是构式义与动词义的“双向选择”:构式义“筛选”动词,动词义“适配”构式,还借语用推理“微调”构式义。
三、空位的作用:能产性与构式网络的动态平衡
“V 的”空位是“包 V 的”构式能产性的核心载体,亦是其融入汉语构式网络、实现动态平衡的关键。从构式语法“图式-实例”层级理论与“承继链接”机制来看,空位通过图式性扩展、跨构式承继、语块化整合,既保障构式创造性生成,又维持其在构式网络中的稳定定位,最终实现“能产性”与“规范性”的动态平衡。其承继链接是构式网络的语义整合机制,“V 的”空位是“包 V 的”与外部构式网络关联的“接口”,可通过跨层级承继整合拓展语义框架承继路径。
四、推演机制:压制与主观化路径
“包 V 的”功能演化受构式压制、跨构式承继、主观化三大认知机制驱动,三者关联递进,塑造构式语义与功能边界。构式压制即“强势构式义重塑弱势词汇义”(Goldberg,1995),对非常规动词(静态形容词、心理动词等)实施多维度压制:一是静态语义动态化,如“包瘦的减肥课程”中“瘦”变为“借特定方式使(受事)变瘦”;二是论元结构强制补全,如“包对的数学解题思路”补全“(答案/方法)对”。其承继理据是与“保证 V”构式的语义关联与功能分化。依 Goldberg(2006)“承继网络”理论,二者共享“承诺-结果”核心语义框架(含“承诺方-承诺内容-受益方”三要素),如“包修的电器”与“保证修好的电器”,语义共享降低认知成本;句法形式上,“保证 V”需完整论元(如“保证[我们]修[好电器]”),“包 V 的”借“的”字结构省冗余论元(如“包修的[电器]”),强化“名词化指称”功能,提升表达效率。
五、结语
本文剖析“包 V 的”构式的准入限制、空位功能与推演机制,发现动词准入受“可控性、积极预期、动态性”语义约束,空位借图式扩展、承继链接与语块整合支撑构式能产性,构式压制、及主观化路径推动其功能演化。为汉语承诺类构式研究提供微观案例;未来可结合历时语料探究社会文化因素对构式演变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oldberg,A.E.(1995).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 ch to Argument Structu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koff,G.(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Langacker,R.W.(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The oretical Prerequisit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Lakoff,G.,&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董秀芳.(2016).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2
[7]沈家煊.(2015).名词和动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8]吴福祥 2005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语言科学》第 2 期
[9]周柯蓉,杨绪明.网络语言新构式“包 X 的”的句法功能、语义特点及生成传播机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5,28(02).001.
[10]赵世开.国外语言学概述:流派和代表人物[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256
姓名:孙楚云,2002.10.12,女,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学历:硕士,毕业院校:,毕业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工作单位:,邮政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