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家校共育视域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策略

作者

叶晓清

福建省闽侯县青口傅筑小学 福建福州 350119

摘要:小学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学校和家庭在德育教育中各有优势,它们相互补充。因此,为了增强德育效果,需要家校双方充分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文章分析家校共育视域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原则,提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期望能为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家校共育;实践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运用家校共育策略,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德育教育空间,更有助于学生吸收与转化德育知识,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就实际的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来看,仍存在家校配合不够密切的问题,致使德育效果大受影响。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下面结合已有经验,重点提出家校共实施德育的实践路径。

一、家校共育视域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原则

第一,一致性原则。在一致性原则的指导下,家校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能保持德育目标、内容、要求的一致性,真正形成德育教育合力[1]。第二,因材施教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家校能关注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并共同设计个性化的德育方案。如对于不爱交际的孩子,多在家校设计一些小团体活动,增强其交际的兴趣与自信心。第三,实践性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家校会在理论指导孩子的基础上,多开展一些德育实践活动,这有助于孩子及时将德育知识或是感悟转化为行动,增强其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2]。第四,长期性原则。德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要求家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保持长期合作的行为,这样孩子才可以接受全面而系统的学习、生活指导,从而提升德育成效。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家校可以探寻有效、科学的德育教育路径,这就是预期德育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

二、家校共育视域下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家校共育,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若品行不佳,很容易做出各种违法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还会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家校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品行,共同对学生实施品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等,助力学生成长为对未来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人。

第一,学校开展家长培训活动。学校每学期围绕“诚信、责任、友善”等品德主题,为家长开展讲座与交流活动。以“责任”为主题开展品德讲座时,学校德育教育者利用案例说明责任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引起了家长的认同,并组织家长分享家庭中责任教育案例,或是家庭责任教育中遇到问题及解决策略。讲座结束后,每个家长都学习了品德教育知识与方法,并表示要在家庭品德教育中积极运用。这类活动致力于通过提升家长品德教育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第二,家校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在活动前,教师和家长共同从孩子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制定品德评价标准。活动中,家长负责记录与评价孩子在家表现,教师负责记录与评价学生在校表现。活动结束后,家校共同整合孩子在家、校的表现信息,为每个孩子打分。对于分数高的学生,则被评选为美德少年,并将其照片和事迹张贴到宣传栏,在班级大会或学校大会中进行表彰。随着学生优秀事迹的宣传,能让更多学生受到感染与激励,在努力模仿榜样的过程中,实现品德修养的提升。

第三,开展亲子志愿服务。学校组织一系列亲子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例如,亲子可以参与公园垃圾清理的环保公益活动,通过该活动学生能感受到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和快乐,家长能认识到理论结合实践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日后更积极带领孩子参与相关活动。

(二)家校共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孩子,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适应不同的压力,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通过德育的有效实施,则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其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因此,在家校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应关注学生的品行,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积极发挥双方的优势,做好这一项工作。

例如,家校加强对孩子的观察,共同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共同解决。如,当某一个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家长和教师应共同分析孩子出现焦虑情绪的原因,若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导致的,应由双方先降低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并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助或辅导,助力他们进行成功学习。而后再慢慢提高学习要求,提高孩子对学习的适应能力。这样,既可以实现孩子的有效学习,又可以不让孩子有学习压力,更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又如,家长和教师应共同传授孩子一些心理知识和心理疏解方法,让孩子自主发现自己存在或者隐藏的心理问题,并自主进行纾解,从而提升其心理健康程度。

通过家校之间的通力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落实,自然能保持学生心理健康,进而增强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

(三)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学业的提升、全面发展均有着重要作用,是当下小学德育的不可忽视内容。而在实际小学德育教育中,很多教师、家长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缺乏对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双方应做好这方面的配合,优化这方面的教育效果。

首先,家校共同为学生制定课上课下学习的规则。所有规则的制定都应合理、具体,便于学生去理解与遵守。其次,家校共同执行这些规则,并根据孩子在学校、家庭的执行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最后,家校定期来评价孩子遵守这些学习规则的情况,了解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并以此为依据继续完善下一步的执行计划。通过家校的共同努力,学生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校共同实施小学德育教育,能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进而增强德育教育效果。因此,在实际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形成与家长共同培养孩子的意识,并在双方的持续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家校共同培养孩子的计划,进而真正彰显家校共同培育未来合格“社会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淼.家校合作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交际.2021,(23): 93-95.

[2]祁洁琼.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探究[J].科学咨询.2020,(6):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