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旅游管理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张璐璐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在发展过程中,因旅游管理体系不完善,出现了资源过度开发、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从旅游管理视角切入,通过优化资源、服务、社区三大核心环节的管理模式,可有效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开发、轻保护”“重流量、轻体验”等矛盾,对实现乡村旅游的生态保护、经济增收、文化传承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资源的精细化管理: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

乡村旅游资源是发展的核心载体,其管理质量直接决定乡村旅游的特色与生命力。传统“粗放式”资源开发模式易导致同质化竞争与生态破坏,需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资源的保护与高效利用。

1.1 资源分类与差异化开发管理

基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属性(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田园景观等)进行分类梳理,避免“一刀切”式开发。对生态敏感型资源(如山林、湿地、古村落),需划定保护红线,采用“限制性开发”模式,例如控制每日游客承载量、禁止破坏性建设;对文化特色型资源(如非遗技艺、传统节庆、民俗活动),需建立“活态传承”管理机制,通过设立文化传承人工作室、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避免文化符号化、表面化;对田园景观型资源(如农田、果园、茶园),可结合农业生产规律,打造“四季主题”体验产品,实现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资源的复用率与独特性。

1.2 资源动态监测与数字化管理

借助旅游管理信息化工具,建立乡村旅游资源动态监测体系。通过安装生态环境监测设备(如空气质量传感器、水质监测仪),实时掌握生态资源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管理策略;运用数字化平台(如 GIS 地理信息系统)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建档管理,记录资源的分布、规模、保护状态等信息,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可视化、精准化管控;同时,通过分析游客对不同资源的偏好数据,优化资源开发优先级,避免资源浪费,确保资源开发始终与市场需求、生态保护相适配。

二、乡村旅游服务的体系化构建:提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服务质量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体验指标,也是旅游管理的关键环节。当前乡村旅游服务存在“碎片化”“非标准化”问题,需通过构建体系化服务运营模式,提升游客体验的稳定性与满意度,增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竞争力。

2.1 服务标准与培训体系建设

制定针对乡村旅游的服务标准体系,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在住宿服务方面,明确卫生条件、安全保障、设施配置的基础标准,同时鼓励融入乡村特色(如农家院落风格、本地食材餐饮);在导览服务方面,规范导游讲解内容(需包含乡村历史文化、生态知识)、服务礼仪,避免虚假宣传与强制消费;针对乡村旅游从业者(村民、民宿经营者、导游),建立分层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服务技能、安全管理、文化素养培训,提升从业者的专业水平,从“人员管理”层面保障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2.2 智慧服务平台与应急管理

依托旅游管理数字化技术,搭建乡村旅游智慧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前置化、体验便捷化”。平台可整合预约预订(门票、住宿、体验项目)、交通导航(乡村内部路线指引)、信息查询(天气、农事活动、文化活动)等功能,减少游客的出行障碍;同时,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平台实时收集游客反馈与突发情况(如游客迷路、设施故障、自然灾害),联动当地村委会、旅游管理部门、医疗站点形成应急响应机制,确保问题快速解决,提升游客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为乡村旅游的长期口碑积累奠定基础。

三、乡村旅游社区的协同化运营:激活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社区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人”,其参与度与利益获得感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传统“外来资本主导”的运营模式易导致社区利益被边缘化,需通过协同化运营管理,构建“社区+企业+政府”的利益共同体,激活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

3.1 社区利益联结与参与机制设计

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利益联结机制,让社区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在经济层面,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鼓励居民以土地、房屋、闲置资产入股乡村旅游项目,同时优先吸纳居民就业(如民宿服务、导游、农产品销售);在决策层面,设立“社区议事会”,邀请居民代表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服务标准制定、项目运营监督等环节,尊重居民的话语权,避免“自上而下”的强制决策;在文化层面,鼓励居民参与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如组织居民开展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教学等活动,让居民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增强其对乡村旅游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3.2 政府引导与企业规范化管理

在社区协同运营中,需明确政府与企业的管理角色。政府层面,承担“规划引导”与“监管保障”职能,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如资金补贴、税收优惠),规范市场秩序(如打击恶性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协调社区与企业的利益矛盾;企业层面,承担“专业运营”与“能力赋能”职能,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升乡村旅游的运营效率,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市场信息支持,帮助居民提升经营能力(如指导村民经营民宿、开发文创产品),避免企业“单打独斗”或“过度控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区参与”的协同运营格局。

结论:

从旅游管理视角来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资源、服务、社区”三大核心环节的系统性优化。通过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可实现生态保护与特色开发的平衡,避免同质化与资源浪费;通过服务的体系化构建,能提升游客体验质量,增强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社区的协同化运营,可激活内生动力,保障乡村旅游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共享。未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强化旅游管理的“系统性思维”,推动资源、服务、社区三者的深度融合,同时结合数字化、智慧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与社会可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长期、稳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萌.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2,02:99-101.

[2]周丹敏.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求实,2021,06:59-61.

[3]丁玉平,白然.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