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机制探讨

作者

赵明

身份证号:130107198604201555

一、引言

建筑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其消防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发展。近年来,随着建筑高度不断增加、功能日益复杂,以及各类电气设备、易燃材料的广泛应用,建筑消防安全面临的风险持续攀升。因此,深入探讨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机制,对于保障建筑安全运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排查的核心内容与方法

(一)隐患排查的核心内容

在消防设施方面,需重点排查消防设施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具体而言,检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探测器是否灵敏、控制器是否能准确接收并反馈信号;消防供水系统中,消防水泵是否能正常启动、管网是否存在泄漏、消火栓是否完好且水压达标;自动灭火系统(如喷淋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的喷头、管道、阀门是否完好,药剂是否在有效期内;防火分隔设施(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隔墙)是否能正常关闭,关闭后是否严密无缝隙;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是否完好、亮度是否足够,断电后能否及时启动并指引疏散路线。

(二)隐患排查的主要方法

日常巡查是基础排查方式,由建筑管理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或值班人员每日开展。巡查人员按照预设路线,对建筑公共区域、消防设施关键部位进行快速检查,重点关注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消防设施是否被遮挡或损坏、有无违规用火用电等即时性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初步处理,形成每日巡查台账。

三、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整改的流程与关键措施

(一)隐患整改的规范流程

隐患评估分级是首要环节。排查发现隐患后,由专业人员根据隐患的危害程度、整改难度、可能引发的后果,将隐患划分为一般隐患、较大隐患与重大隐患。一般隐患(如应急照明损坏、疏散指示标志歪斜)危害较小,可由建筑管理单位自行整改;较大隐患(如消防水泵故障、防火门无法关闭)需制定专项整改方案,限期 1-3 个月整改;重大隐患(如疏散通道被彻底堵塞、自动灭火系统完全失效)直接威胁建筑安全,需立即停止相关区域使用,启动紧急整改程序。

制定整改方案需结合隐患分级结果,明确整改目标、责任主体、整改措施与完成时限。方案内容需具体可操作,例如针对“消防水泵无法自动启动”的隐患,整改措施应包括“联系专业维修单位检测水泵控制柜故障原因、更换损坏部件、调试自动启动功能”,并指定专人负责跟进,确保每一项整改任务都有明确责任人。

(二)隐患整改的关键保障措施

明确责任体系是核心。建立“建筑产权人-管理人-使用人”三级责任链条,明确产权人对建筑消防安全的主体责任,管理人对隐患排查整改的直接责任,使用人对所在区域消防安全的自查责任。通过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情况,对未按要求落实整改的责任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保障资源投入是基础。建筑管理单位需将隐患整改费用纳入年度预算,确保整改过程中所需的资金、设备、人员及时到位。对于重大隐患整改资金不足的情况,可申请政府消防安全专项补贴,或通过产权人出资、使用人分摊等方式筹集资金,避免因资金短缺导致整改停滞。同时,加强整改人员培训,确保参与整改的维修人员、技术人员具备专业资质,能规范完成整改操作。

四、当前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排查机制的薄弱环节

部分建筑的隐患排查存在“形式化”问题,日常巡查流于表面。一些巡查人员责任心不足,仅简单记录“无异常”,未深入检查消防设施细节(如探测器灵敏度、管网隐藏泄漏点),导致隐性隐患长期未被发现;定期专项排查的专业度不足,部分建筑管理单位为节省成本,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仅由普通工作人员开展排查,无法准确识别电气线路老化、灭火系统压力不足等专业性较强的隐患。此外,排查数据未实现信息化管理,多数建筑仍采用纸质台账记录隐患,难以对隐患类型、高发区域进行数据分析,无法形成“排查-分析-预防”的良性循环。

(二)整改机制的执行短板

整改“拖延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建筑管理单位存在侥幸心理,对一般隐患不重视,整改时限一再拖延;对于较大隐患,因整改需暂停部分区域使用、投入较多资金,常以“资金未到位”“工期紧张”为由推迟整改,导致隐患长期存在。同时,整改验收存在“宽松化”现象,部分验收人员未严格对照规范核查,对未彻底消除的隐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例如防火门仅修复外观却未调试关闭密封性,验收后仍存在防火分隔失效的风险。此外,整改与预防脱节,多数单位仅针对已发现的隐患进行整改,未深入分析隐患产生的根源(如管理制度漏洞、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同类隐患反复出现。

五、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机制的优化方向

(一)推动排查与整改的信息化升级

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排查体系,在建筑消防设施上安装智能传感器(如消防水压传感器、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实时采集消防水泵压力、电气线路电流温度等数据,传输至云端管理平台。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识别异常数据(如水压骤降、电流过载),并向管理人员推送隐患预警信息,实现“被动排查”向“主动预警”的转变。同时,建立数字化隐患整改台账,将隐患信息、整改方案、验收结果录入系统,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APP 实时跟踪整改进度,监管部门也能在线核查整改情况,提升管理效率。

(二)强化机制的协同性与长效性

构建“多方协同”管理格局,推动建筑管理单位、消防监管部门、专业服务机构(如消防技术服务公司)联动合作。消防监管部门定期向建筑管理单位推送火灾案例与排查重点,专业服务机构为隐患排查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制定整改方案;建筑管理单位及时反馈整改过程中的困难,形成“监管-服务-执行”协同闭环。同时,建立隐患整改长效预防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提升人员安全意识;针对反复出现的隐患,修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从源头杜绝隐患产生,例如针对“电气线路私拉乱接”隐患,制定《建筑电气使用管理规定》,明确禁止行为与处罚措施。

(三)提升机制的公众参与度

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建筑公告栏、业主群、公众号等渠道,向用户普及隐患识别方法(如如何判断电气线路老化、消防通道堵塞的危害)与整改重要性,鼓励用户参与日常隐患自查,发现隐患及时向管理单位报告。同时,建立“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对有效举报重大隐患的用户给予物质奖励,激发公众参与积极性。此外,组织用户参与消防应急演练,在演练中模拟隐患排查与初期整改过程,提升用户的消防安全实操能力,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查隐患、人人促整改”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孟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的优化策略[J].今日消防,2023,8(11):69-71.

[2]高伦,左晨.建筑工程消防隐患及改造设计探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23,45(0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