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精神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
臧传永 刘金岭
青岛科技大学
摘要:屈原对后世文学、政治、思想、社会风俗产生了相当巨大、深远的影响。继续阐释弘扬以个人志节、探索精神、爱国情怀、廉洁自爱等为内涵的屈原精神,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屈原精神;思政教育;价值
屈原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其文学成就、文化意义、历史价值,堪称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高峰之一。(梁启超曾断言,“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1])其作品久经传承,其人格备受推崇。两千多年来,屈原、屈原作品和屈原精神一直被不断阐释,对后世文学、政治、思想、社会风俗产生了相当巨大、深远的影响。一个稍具知识水平的中国人,对屈原的事迹、文学作品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而在人格教育上,无不受或大或小的影响与感奋。这不但可以概括为“屈原现象”,也可以用“屈原精神”来凝练他的思想、精神特质,以展示他在中国史上的独特价值。在对屈原精神的阐释中,其个人志节、探索精神、爱国情怀等,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即在当前,继续阐释弘扬屈原精神,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和借鉴意义。
屈原的精神特质——远迈儒道
屈原投身汨罗,践行了个人“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2]的意志,宣示了个人对“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3]政治环境的决裂,突显出个人独立不迁、“不能变心而从俗”的坚贞品格。为什么要特意强调“个人”,因为在屈原纵身一跃前,已经借由渔父之口,表达了当时流行的思想观念,建议他“与世推移”,不要走绝路。屈原被流放后,理论上,他可以全真保性,如《卜居》所言,做一个“行吟泽畔”的游方诗人。但如果以此推论,便陷入了以己度人的旧病,因为我们并非屈原本人。屈原最终选择了自杀,不管是为同姓政权殉葬,还是为楚国文化殉葬,或是对楚国高层政治幼稚、无能、荒诞的绝望,对楚国民众可能遭遇苦难的无助,都有一定道理。我们要认识到的是,屈原生时,绝对称得上是君子,但他的纵身一跃,则远远超越了儒家的君子人格。因为,儒家除主张“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种勇于赴死的果决外,还留下了“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转圜空间。毫无疑问,屈原处在一个无道的政治环境中,隐遁避世并没有什么可供指摘之处。在《渔父》的对话情境中,渔父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说明当时这一思想有相当市场和包容度。但屈原的回答是“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对这种思想作了回复,与人生作了诀别。通观屈原作品,极少提及“仁”,可见他并非口头上的儒家信徒,但他在作品中屡屡称述尧舜禹、商汤、文王、吕望、伊尹、伯夷等贤哲,这都是儒家所称道的立德立功立言楷模,可见屈原十分看重事功。他热心政治,以变法图强为己任,是顺理成章的事,显然与道家自隐无名、无为而治的主张绝然不同。通过言与行的比对,屈原远迈儒道、特质鲜明、出类拔萃,这是毋庸置疑的。
屈原“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他可以保持“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道德鄙弃,以及“超然高举以保真”的事外超然,无需背负道德和政治上的责任与压力。以屈原的能力和声望,他可以选择“去国”,像同时代士子一样在其他国家建功立业。退一步讲,即使出于对楚文化、楚政权的坚守与忠诚,不愿为他国所用,也可以选择蛰伏隐逸、乘桴浮海。但他最终选择了最刚烈、决绝的方式,划清了自己与楚怀王之流的界限,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个自杀的诗人。屈原的自杀,更多是对楚政权、文化、民众即将面临灾难性后果的一种绝望(不管这种绝望是否准确),而不仅仅是殉于一姓政权。屈原的肉体难以寻觅,但他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涵养中华民族的血气、骨气、志气,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做民族脊梁,实属民族之幸、文化之幸[4]。
屈原精神的多重涵义
1.“穷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的志节坚守。屈原从政,以国家富强为己任,“精色内白,类任道兮”[5]。在遭受嫉妒、诬陷、排挤、打压的情况下,内心充斥着不解、苦闷、抑郁、彷徨。他深知不变心从俗的后果,必然是“固将愁苦而终穷”[6],在“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7]的大环境下,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8],不向当权者低头,不与其同流合污,展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树立了“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9]的君子形象。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屈原所处时代,士人不为母国所用、周游列国建功立业者不胜枚举,但屈原始终心怀母国,念兹在兹,展现出纯粹的家国情怀。“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出国门而轸怀兮”“哀故都之日远”,眼看楚国日暮途穷,局势危急,屈原没有逃离,以死亡宣誓与楚国腐败政治的决裂和对故土的不舍。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屈原的探索精神,主要体现在《天问》中。既有“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天地起源之问,又有“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天体运行之问,还有“齐桓九会,卒然身杀”“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的兴衰治乱之问,表现出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4.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与热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屈原出身贵族,但这并没有隔绝他对普通民众的关注,对民生民命的同情与忧患,始终是屈原精神困境的核心。
5.洁身自好的“廉洁”品格。屈原所处的环境,“众皆竞进以贪婪兮”,高官贵族渔利自肥。“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的屈原与他们的对立、决裂是必然的。屈原的廉洁品格具有广泛深刻的历史意义,因为对任何朝廷、政府来说,廉洁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纪底线。在对屈原精神的阐释中,以往都突出其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实则廉洁也正是他爱国的一大表现,毕竟,一个贪婪无度者绝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爱国者。
屈原精神的可学之处与落地之道
屈原的伟大,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不是高不可攀的。在遭受政治打击后,他的反映与常人并无二致。通观《离骚》《卜居》《远游》《抽思》等作品,愁苦、抑郁、困惑、矛盾等情绪充斥其中,均为正常的情绪反映。在“心烦虑乱、不知所从”的情况下,屈原求助于太卜郑詹尹,发出“正言不讳以危身”,还是“从俗富贵以偷生”的终极追问,而太卜“用君之心,行君之意”的回答等于没有回答,只能由屈原本人做出选择。须加以甄别的是,屈原自杀有其特殊的文化、历史、个性原因。身处新时代,优质大学生是国之栋梁,“怀才而遇”“报国有门”的机会和舞台比比皆是。正视、解决人生道路和职业生涯中的痛苦和困难,这才是屈原精神的首要可学之处。屈原的自杀,与个别大学生经不得一点风雨挫折,动辄寻死觅活的巨婴行为迥然相异,也与遇事不知排解、意志消沉不同。巨婴行为固然要加以批判,而遇事不知排解轻于自戕、意志消沉的行为更需要慎加识别、引导、教育、帮助。
屈原的若干志节特征,有其内在逻辑关系,又能以爱国主义相统领,这是屈原精神可学之处的又一方面。以道自任,怎能不上下求索?怎能不关心民众疾苦?又怎会贪婪竞进、役使于物?进一步言之,以道自任、上下求索、关心民众、不役于物,必然是一个坚定爱国者的精神旨归和行为法则。很难想象,一个随波逐流、不思进取、漠视民众、贪婪无度的人会成为哪怕口头上的爱国者。
那么,可学之处如何落地,以尽量符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笔者以为,参照屈原精神,结合大学生主责主业,做好以下几点,庶几离道不远。
一是树立坚定“大”理想。大学生之大,不仅有异于小学、中学的阶段之别、知识之别、年龄之别,更在于打破个人小世界,心有他人、社会、国家、天下的格局之大,暨胸怀国之大者;二是上下求索做“大”学问。大学不是职业院校,不能满足于学好一门、几门技能。要不断充实知识结构,抱定学无止境信念,养成终身学习习惯。要聚焦国家社会重大需求,关注国情民生,两耳要闻窗外事,不能只做自了汉;三是做光明磊落“大”丈夫。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涯中的荣誉和金钱,靠个人优秀的综合表现争取、维护正当权益。要树立正确价值观,生活中不攀比、不浪费,不为物欲所累,这同样是大学生廉洁教育重点。要落实以上几点,需要宣传、教育、管理、服务各方面的持续探索实践,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将屈原精神学好用好传承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资料:
[1]梁启超.屈原研究
[2][3][5][6][7][8][9]等均出自屈原作品
[4]程世和.屈原阐释的文化意义.从孔子到谢灵运:唐前士人精神史探索.中华书局.2019年12月
臧传永,男,197903,籍贯山东五莲,汉族,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刘金岭,女,199202,籍贯山东莱州,汉族,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兼学工办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