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冬助力沈阳市“文体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王昊
沈阳医学院 沈阳 110000
作者名字:王昊
出生年月 :1987年2月
籍贯:甘肃天水
性别:男
名族:汉族
研究方向 :体育教育训练学
学历 :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
2024年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十五冬”助力沈阳市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策略分析,编号:SYSK2024-01-070
摘要:本文以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简称“十五冬”)为契机,探讨沈阳市通过体育赛事赋能“文体旅”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从政策驱动、城市转型、消费升级三重必要性切入,分析当前沈阳市在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等方面的现实瓶颈,提出以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以赛事经济撬动区域协同、以品牌塑造提升城市影响力的创新策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实践样本。
关键词:十五冬;文体旅融合;产业协同
前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赛事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2028年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落户沈阳,为这座老工业城市提供了文体旅深度融合的战略机遇。作为东北亚中心城市,沈阳兼具冰雪资源禀赋与工业文化底蕴,但面临产业结构单一、文旅吸引力不足等挑战。如何借力“十五冬”实现从“赛事承办”到“产业赋能”的跨越,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本文立足必要性分析、现实问题诊断与发展路径设计,构建“以赛兴城、以体促旅、以文塑魂”的融合发展框架,旨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探索可复制的文体旅协同发展模式,助力沈阳打造国际冰雪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产业融合示范区。
一、十五冬赋能沈阳文体旅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沈阳作为东北亚开放枢纽,亟需通过文体旅融合破解传统工业城市转型难题。其一,国家“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与东北振兴政策叠加,为沈阳提供了政策红利窗口期。其二,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消费持续升温,沈阳兼具冰雪资源与工业文化底蕴,具备打造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的潜力。其三,城市更新行动要求沈阳突破“重工业依赖”路径,通过赛事经济激活存量空间价值。十五冬的举办将倒逼沈阳完善冰雪产业链条、升级文旅服务供给、重塑城市品牌形象,形成“以赛促产、以产兴城”的良性循环,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探索文体旅深度融合的新范式[1]。
二、沈阳市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冰雪产业与工业遗产、文化IP的联动机制缺失
沈阳拥有铁西工业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等工业文化遗产,以及清文化、民国文化等历史资源,但冰雪产业与文化IP的融合仍停留在表面。例如,冰雪场馆设计缺乏工业美学元素,文旅线路未将冰雪景点与工业遗产串联,导致“冷资源”与“热文化”形成割裂。本地文化IP如“沈阳故宫”“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未与冰雪运动形成品牌联动,冰雪节庆活动同质化严重,难以构建差异化竞争力[2]。这种资源孤岛现象制约了“冰雪+文化”价值链条的延伸,削弱了城市文旅吸引力。
(二)专业场馆利用率低与公共服务配套不足并存
沈阳虽建成奥体中心、东北亚滑雪场等场馆,但赛事结束后普遍面临空置问题。例如,某国际标准冰上运动中心年使用率不足40%,维护成本高昂。与此同时,城市冰雪旅游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地铁线路未覆盖主要滑雪场,冰雪装备租赁网点稀缺,医疗救护站点分布不均[3]。这种“重建设轻运营”的矛盾,导致场馆资产沉睡与游客体验不佳并存,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冰雪消费生态。
(三)政府主导模式制约产业生态的自我造血能力
当前沈阳文体旅项目多依赖财政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健全。例如,冰雪旅游节庆活动由文旅部门包办,民营资本参与度不足20%;冰雪装备制造企业缺乏龙头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松散[4]。政府“大包大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不足,产业生态缺乏“造血”功能。这种路径依赖使沈阳在面对哈尔滨、长春等冰雪强市竞争时,难以通过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突围。
三、十五冬背景下沈阳文体旅融合的突破路径
(一)构建“赛事+产业+城市”三位一体发展战略
沈阳需以十五冬为支点,建立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联动的战略体系。在赛事层面,应打破“办赛即终点”的思维,将赛事筹办与城市更新深度绑定。例如,以浑南区为试点,规划“冰雪赛事核心区—工业文旅体验带—智慧服务生态圈”空间格局,推动场馆赛后转型为冰雪运动基地、青少年研学中心。在产业层面,需制定《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培育冰雪装备制造、数字文旅、体育培训等新业态。在城市层面,应将冰雪元素融入城市品牌建设,如设计“冰雪工业之城”视觉系统,开发赛事主题地铁专列、城市冰雪灯光秀,构建“全域冰雪场景”。通过“赛事引流—产业留人—城市留心”的闭环,实现短期赛事效应向长期城市竞争力的转化。
(二)打造“冰雪制造—赛事运营—文化旅游”全链条
沈阳需突破“单一赛事承办”模式,构建垂直整合的产业生态。在冰雪制造端,应依托装备制造业基础,引进冰雪器材研发企业,建设东北亚冰雪装备交易中心,推动“沈阳制造”向“沈阳智造”升级。在赛事运营端,可成立混合所有制运营公司,整合赛事IP、场馆资源、媒体传播,打造“十五冬系列赛”“辽沈冰雪联赛”等自主品牌。在文旅融合端,需开发“冰雪+工业”“冰雪+民俗”跨界产品,如改造老厂房为冰雪主题乐园,推出满族冰雪民俗体验项目。例如,将铁西区铸造馆改造为“冰雪工业博物馆”,结合VR技术重现工厂生产场景与冰雪运动历史,形成“白天观赛事、夜晚赏冰灯、全天候体验工业文明”的沉浸式消费链。
(三)以“工业记忆+冰雪奇缘”重塑城市IP形象
沈阳应深度挖掘工业遗产与冰雪资源的独特价值,构建“工业基因+冰雪元素”的差异化城市IP,实现文化记忆与现代体验的共生共荣。以工业遗产为载体,打造沉浸式冰雪文旅地标。可将沈阳重型文化广场的蒸汽机车头改造为“冰雪火车旅馆”,内部设置工业风客房与冰雪主题酒吧,外部打造灯光冰雕展;在红梅味精厂旧址建设“冰晶艺术工厂”,利用发酵罐遗存设计冰瀑景观,并引入冰雕工作坊、冰雪影院等业态。此类项目需注重“微更新”理念,保留厂房桁架结构、生产标语等工业符号,通过冰雪艺术装置实现历史场景与现代消费的碰撞。构建“冰雪工业叙事体系”,强化城市文化认同。拍摄纪录片《冰雪炼城记》,以沈阳工人“战严寒、保生产”的历史故事为脉络,展现工业精神与冰雪运动的内在契合;开发“铁西冰雪工业游”线路,串联中国工业博物馆、1905文化创意园等节点,设置“工人冰雪运动会”“老铁食堂”等体验环节,让游客通过滑冰车、打冰尜等民俗活动感受工业区的集体记忆。通过“可触碰的历史”与“可参与的未来”结合,将沈阳塑造为全球首个“工业风冰雪文化之都”,实现从“东北老城”到“赛博冰雪之城”的品牌跃迁。
结语:
综上所述,沈阳应把握“十五冬”历史机遇,通过政策创新、空间重构和模式迭代破解文体旅融合难题。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将赛事红利转化为产业动能;以数字化赋能工业遗产改造,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场景;培育冰雪装备制造、赛事经济、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构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从“单一赛事承办”到“全域产业生态”的质变,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沈阳方案,擘画“冰雪新都”与“文化名城”交相辉映的城市复兴图景。
参考文献:
[1]曹峰,时君伟,刘亚玲.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文体旅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22(12):113-114.
[2]兰丽莎李希春初晓帅.新发展格局下潍坊市文体旅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5):97-99.
[3]李澳,李安娜.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辽宁省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4,32(9):123-127.
[4]镇浩.数字技术在大运河江苏段文体旅融合活态化中的应用[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2022(1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