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研学旅行深化初中地理实践教学

作者

刘维平

山东省新泰市实验中学

摘要:在教育创新浪潮中,研学旅行成为初中地理实践教学的有力抓手。它突破传统课堂限制,将地理学习延伸至广阔天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触摸地理脉搏,提升实践与思维能力。研学旅行不仅丰富了地理教学形式,更激发了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地理素养与社会责任感。通过科学设计与实施,研学旅行正为地理教学注入新活力,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地理思维的实践者。

关键词:研学旅行;初中地理;实践教学;地理素养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实践能力的重任。然而,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直观体验需求。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为初中地理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探索地理奥秘,为地理教学改革开辟了新路径。

1.研学旅行的内涵与价值

1.1研学旅行的定义与特点

研学旅行是一种融合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的校外教育活动。它以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为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学习与研究。与传统旅游不同,研学旅行注重教育目标的达成,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与体验。其特点在于实践性,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记录等方式,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探究性,学生围绕地理问题展开研究,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性,研学旅行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核心,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1.2研学旅行对初中地理教学的价值

研学旅行对初中地理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够拓展地理学习的空间,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地理现象,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文化景观等,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此外,研学旅行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地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研学旅行在初中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课程设计与资源整合

课程设计是研学旅行成功实施的核心环节,它需要紧密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需求。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梳理出适合通过实地考察来深化理解的知识点,如地形地貌、气候类型、区域差异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和清晰任务的研学课程。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时,教师可以设计前往当地山脉或平原的考察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记录,了解地形特征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资源整合是实现研学旅行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周边的自然地理资源和人文地理资源是研学旅行的天然课堂。教师需要提前对这些资源进行调研,挖掘其地理教育价值。例如,自然保护区可以作为学生观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场所;历史文化名城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差异和历史变迁。通过与当地景区、博物馆、科研机构等合作,获取专业讲解和指导,进一步丰富研学内容,提升研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影像等,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地理信息支持,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2.2活动组织与实施

研学旅行的组织与实施是确保学生获得深度学习体验的关键环节。教师需精心规划行程,合理安排考察点与活动时间,确保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考察河流时,教师应提前规划考察路线,确保学生能观察到河流源头、中游、下游等不同河段的特征。同时,活动内容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与方法,如通过测量河流流速、分析水质等方式,探究河流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安全,制定完善的安全预案,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与物资。此外,教师应全程陪伴学生,及时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帮助他们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地理知识相联系。

2.3成果展示与评价

研学旅行结束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研学成果是重要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地理手抄报、撰写研学报告、进行口头汇报等方式,展示他们在研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同样重要。教师可以从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可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研学活动,提升学习效果。

3.研学旅行对初中地理实践教学的影响

3.1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实地考察中,学生需要运用地理工具,如指南针、地图、GPS等,进行定位、测量和记录。例如,在考察地形地貌时,学生通过实地测量海拔高度、坡度等数据,绘制地形剖面图,加深了对地形特征的理解。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例如,在面对复杂的地理环境时,学生需要根据地形、气候等因素,合理规划考察路线,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应用能力。

3.2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研学旅行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研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内在联系。例如,在考察城市布局时,学生通过观察城市的地形、河流、交通等条件,分析其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研学旅行中的小组讨论和交流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观点,碰撞思想,进一步提升了地理思维能力。

3.3增强学生的地理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研学旅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了他们的地理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亲眼目睹自然环境的美丽与脆弱,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例如,在参观自然保护区时,学生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的珍贵,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研学旅行中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地理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调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时,学生提出了合理规划交通、发展公共交通等建议,体现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4.结语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为初中地理实践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它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精心的活动组织以及合理的评价机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情感素养。在未来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探索研学旅行的应用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地理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为研学旅行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障,共同推动地理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研学旅行,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具备地理思维的实践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吕卓霖.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研究[J].教育界,2023,(11):44-46.

[2]唐粹怿.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设计与实施[D].贵州师范大学,2023.

[3]丁丽媛.初中灾害地理研学旅行研究及其路线设计[D].曲阜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