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与地域手工制陶技艺非遗相融的创新劳动教育途径

作者

李春桃

湖北省蕲春县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与地域手工制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创新劳动教育途径。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优势以及地域手工制陶技艺的特点和价值,提出了利用虚拟现实、在线课程、数字化档案、社交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手工制陶技艺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地域手工制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手工制陶技艺;非遗;创新劳动教育

引言: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当下,信息技术与地域手工制陶技艺非遗的融合,为创新劳动教育开辟了全新的途径。手工制陶技艺作为地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与传承的厚重。而信息技术的融入,如数字化建模、多媒体教学、线上交流平台等,为古老的制陶技艺注入了现代活力。这种融合不仅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接触和学习制陶,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热情。通过探索这一创新途径,我们旨在让劳动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运行模式。与此同时,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地域特色和民族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这一非遗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的手工制陶技艺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传承范围有限。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规模化生产的陶瓷产品充斥市场,手工制陶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压缩,经济效益降低,导致从事手工制陶的人员减少。此外,年轻一代对手工制陶的兴趣缺乏,使得传承队伍出现断层危机。地域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加快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有效的改善了学校教育资源的缺乏。

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能够为手工制陶技艺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如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技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开展线上教学与交流等,从而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寻信息技术与地域手工制陶技艺这一非遗的融合路径,以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达成非遗传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双重目标。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手工制陶技艺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资源、虚拟仿真技术等,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制陶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和文化内涵。借助在线教育平台,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参与实践交流。创新劳动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审美素养。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制陶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的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促进地域手工制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热爱传统技艺,激发他们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感。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三、研究意义

信息技术与地域手工制陶技艺非遗相融合的创新劳动教育途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丰富了劳动教育的理论体系。传统劳动教育往往侧重于体力劳动和简单技能的培养,而将信息技术融入手工制陶技艺非遗,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为劳动教育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其次,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手工制陶技艺作为地域非遗,面临着传承困境。通过信息技术,如数字化记录、虚拟展示、线上教学等,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一技艺,扩大传承范围,激发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为非遗传承开辟新的路径。这种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学生在参与制陶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创意设计和优化,培养创新思维。同时,了解地域文化和非遗背后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了教育公平。信息技术能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优质的手工制陶技艺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劳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四、研究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1. 收集整理

口述历史采集作为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手段,通过对制陶艺人系统访谈,全面采集制陶技艺传承脉络与实践经验。采访过程注重全景式记录,包括各地区制陶技艺历史沿革、工艺特点、文化背景及艺人个人成长经历等方面内容。采访对象既包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涵盖民间制陶艺人。此外,与当地的陶艺工作室、博物馆合作,获取独家的珍贵资料。力求呈现制陶技艺多样性与地域特色;采集过程中运用高清摄像、专业录音等现代设备,确保原始资料保存质量。采集所得资料经专业团队整理分类,构建包含视频、音频、图片与文字档案多媒体系统,该系统采用云存储技术,实现资料永久保存;采用智能标签分类,便于检索查询,通过这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手工制陶技艺的传承和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2.资源库内容

制陶工艺流程记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技艺全程数字化保存,工作团队深入制陶工坊,采用高速摄影、微距拍摄等技术手段,精确记录从泥料选取、泥料处理、成型、晾干、上釉到窑烧全过程,记录过程注重技艺细节捕捉,尤其关注手法、力度等难以文字描述环节。基于所获原始影像资料,运用三维建模技术进行数字化重建,通过光学扫描设备对典型陶器产品进行三维扫描,建立数字模型库;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制陶艺人操作动作,再现传统制陶技艺核心技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劳动课堂,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劳动教育带来全新的体验。首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生动的虚拟制陶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老的陶窑之中,直观感受制陶的历史与文化氛围。通过 3D 建模展示复杂的制陶工艺流程,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细节,加深理解。其次,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实时的操作指导。当学生进行手工制陶时,佩戴的设备能在其视野中显示正确的手法和步骤提示,及时纠正错误。此外,运用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制陶作品和心得,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教师也能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远程指导和评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开发制陶相关的游戏或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趣味中熟悉制陶知识和技巧,激发他们对这一非遗技艺的兴趣和热爱。

(二)课程体系构建

在数字浪潮席卷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小学生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不忘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信息技术与手工制陶技艺相融的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充满智慧的路径。这一课程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小学生在揉捏陶土与编写代码之间,感受劳动创造的双重魅力。

课程采用"双师协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老师与陶艺师傅共同授课。当孩子们用3D建模软件设计出自己心中的陶器造型时,他们不仅学会了基本的数字工具操作,更在虚拟与现实的转换中培养了空间想象力。三年级学生小林兴奋地说:"我在电脑上画的花瓶,真的变成了手里的泥坯!"这种即时的创造反馈,正是传统劳动教育所缺乏的体验。

课程创新性地开发了"陶艺数字博物馆"项目。学生们分组将学校陶艺工作室的作品进行数字化采集,制作成虚拟展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拍摄照片、录制制作视频、编写简单的展品介绍网页。五年级的小团队发现,为祖辈传下来的龙纹图案编写说明时,必须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这种基于真实项目的学习,让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承自然融合。

评价体系同样体现融合思想。除了作品完成度等传统指标外,课程特别关注"数字叙事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图文、视频或简单动画,记录并分享制作过程。二年级的小美用平板电脑拍摄的"陶泥变形记",意外获得了全校展览的机会。这种多元表达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展示自我的途径。

当孩子们的小手同时沾染陶泥和触摸键盘时,一种新型劳动素养正在悄然形成。这种素养既包含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又具备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既扎根文化土壤又面向未来的劳动教育创新,让小学生在创造中理解:技术是延伸人类能力的工具,而真正的智慧永远来自于手脑并用的实践。

(三)多元化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对话。该模式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四个维度展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征。

1.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融合

1.1技艺传承目标:掌握拉坯、施釉等6项核心非遗技艺

1.2科技创新目标:完成电路连接、编程控制等4类技术应用

1.3文化育人目标:培养工匠精神、审美素养等5项核心品质

1.4劳动教育目标:锻炼精细动作、问题解决等3大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的立体化设计

构建"三阶九维"课程体系:

2.1基础阶(1-2年级):以"五感体验"为主,包含陶土探索、简单塑形等

2.2进阶层(3-4年级):开展"技艺+科技"项目,如声控陶灯、智能花盆

2.3创新层(5-6年级):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发物联网陶器等复合型作品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新

3.1双师协同教学:非遗传承人与科技教师联合授课

3.2项目式学习:设置"传统工艺数字化改造"等真实任务

3.3游戏化学习:开发陶艺闯关APP,设置技艺段位认证

3.4混合式教学:线上AR指导+线下工作坊实践

4.教学评价的多维度实施

建立"四维雷达图"评价体系:

4.1工艺维度:造型准确度、装饰精细度等

4.2技术维度:电路稳定性、程序合理性等

4.3创意维度:设计新颖性、文化融合度等

4.4素养维度:专注力、合作性等

5.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应用

5.1实体资源:配备安全陶艺工具包、模块化电子元件

5.2数字资源:建设3D纹样库、微课视频等云端素材

5.3人力资源:组建"传承人-教师-工程师"指导团队

多元化教学路径,既守护了非遗技艺的本真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四)跨学科融合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劳动教育中,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手工制陶技艺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跨学科融合体验,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学习和创造乐趣。

"叮咚!"小明的智能陶笛发出了清脆的提示音,这是他用Scratch编程设计的闹钟功能。在我们班的陶艺创新课上,传统手工制陶和现代信息技术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

数学课上学的几何知识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我们要先计算陶土的用量,比如做一个高15厘米、直径8厘米的花瓶,就要用圆柱体体积公式V=πr²h来估算需要多少陶土。小芳发现,如果转盘的转速保持在每分钟60转,拉坯时手的力度要保持在200克左右最合适,这些都是她用电子秤和转速表测量出来的。

科学课上的电路知识变成了会发光的陶艺品。我们用导电陶土捏出小夜灯,串联电路中的LED灯珠要符合欧姆定律。小刚在调试时发现,3.7V的锂电池最多可以驱动5颗并联的LED灯,再多就不亮了。我们还用温度传感器监测窑炉,当温度达到800℃时,蜂鸣器就会自动报警。

信息技术让陶艺"活"了起来。在制作智能花盆时,我们用micro:bit编写程序,当土壤湿度低于30%,花盆上的小风扇就会自动转动提醒浇水。调试程序时,小丽发现要用"循环语句"才能让检测持续进行,这让她终于理解了编程课上老师讲的知识。

语文课也没落下!我们要为每件作品写制作日记,记录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小华在日记里写道:"今天调试光线感应陶灯时,发现if判断语句写反了,难怪灯总是白天亮晚上灭..."

从窑火熊熊的远古陶窑到今天的智能陶艺工坊,劳动教育始终承载着育人的本质。当信息技术与手工制陶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思维的碰撞。这种融合让古老的智慧在数字时代延续,也让孩子们明白:真正的创新,既要仰望科技星空,也要紧握传统土壤。在这堂跨越千年的劳动课上,每双沾满陶泥的小手,都在编织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五)校本教材

1.教材特色

本教材以省级非遗陶艺技艺为核心,融合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劳动教育。采用"非遗传承+科技创新+劳动实践"三位一体模式,分设6个年级梯度课程,配备AR可视化指导系统,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

2.年级分层课程设计

【低段课程】趣味启蒙(1-2年级)

单元1:泥土小侦探

· 活动1:魔法陶土

- 材料:本地陶土500g/人、塑料安全工具套组

- 实践:

① 触感实验(湿润/干燥状态对比)

② 可塑性测试(搓条/压饼/捏塑)

- 科技:用平板拍摄微观结构

· 活动2:会笑的陶偶

- 传统:捏制生肖造型

- 创新:嵌入按压式LED(3V纽扣电池)

- 安全:使用环氧树脂密封电路

【中段课程】技艺筑基(3-4年级)

单元3:非遗小传人

· 项目:纹饰密码

- 传统:

① 学习弦纹/篮纹制作

② 用篦子压印传统纹样

- 科技:

① 3D扫描纹样建立数字库

② 编程生成纹样组合

· 项目:智能陶铃

- 材料:陶土800g、声音传感器模块

- 制作:

① 拉坯成型(直径10cm)

② 安装共振腔体

③ 编写声光互动程序

【高段课程】创新传承(5-6年级)

单元5:未来非遗

· 项目:物联网陶器

- 传统:制作茶器套组

- 创新:

① 嵌入温度传感器

② 开发APP远程监控

③ 3D打印缺失部件

· 项目:AR非遗展

- 实践:

① 拍摄制陶全流程

② 制作数字解说

③ 生成展厅二维码

3.教学支持系统

①安全体系

· 工具分级:塑料→木质→金属(教师监管)

· 电路防护:全封闭接线端子

· 应急方案:包含烫伤/触电处理图示

②数字资源包

- AR操作指导(扫码查看立体演示)

- 编程模板库(拖拽式积木编程)

- 非遗传承人微课

4.评价体系

①过程评价

· 电子成长档案(照片/视频记录)

· 陶艺日志(文字+绘图)

· 小组互评表

②成果评价

· 传统维度:造型/纹饰/工艺

· 创新维度:功能/交互/设计

· 展示形式:实物+数字双展览

5.实施建议

①课时安排

· 基础课:40分钟/周

· 项目课:连堂80分钟/双周

· 开放日:月度成果展示

②教学提示

· 1-3年级建议亲子协作

· 4-6年级鼓励自主创新

· 建立"小师傅"帮扶制

五、总结

信息技术与地域手工制陶非遗技艺的创新融合,构建了"一方水土养一方匠"的特色劳动教育模式。通过深度挖掘本土陶艺的"三性特征"——地域材料特性、工艺独特性和文化标识性,与信息技术开展三重融合:在材料层面,建立本土陶土数据库,开发适应性电子模块;在工艺层面,运用3D建模复原传统器型,智能传感优化窑变控制;在文化层面,借助AR技术活化地方纹样,数字化传承民俗智慧。采取"乡土导师+科技教师"的在地化双师制,开发出"本土原料+低耗技术"的适农课程包,让学生在修复老陶器、改良农用陶具等真实项目中,既传承"土与火"的祖辈智慧,又掌握"数与智"的现代技能。这种"扎根乡土、面向未来"的教育路径,即激活了非遗生命力,又培养了工匠精神,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教育新方案。

参考文献

[1] 周胤君,郭海鹏. 中小学陶艺美育之路径探究[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3,50(2):230-234.

[2] 严祎. 捏塑在现代中小学陶艺教育中的作用与启示[J]. 江苏陶瓷,2022,55(3):29-31. DOI:10.3969/j.issn.1006-7337.2022.03.013.

[3] 于晓雯. 传统陶艺课程在中小学校本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究[D]. 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8.

[4] 王永霞. 中小学陶艺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实践研究[D]. 山东:青岛大学,2016.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地域文化教育融合创新的实践研究十2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