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曹明军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五育融合”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学生发展水平和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工具,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显得尤为关键。基于教育管理创新视角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助于突破传统评价的局限,实现教育管理的优化与育人目标的达成。
一、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实困境
(一)五育评价相互割裂,协同育人效果不足
德育评价通过思想道德课程成绩和日常行为纪律考核来评定;智育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体育评价以体能测试和体育课成绩为主;美育评价常依赖于艺术课程的考核;劳动教育评价仅关注学生参与学校劳动实践活动的次数等。这种割裂式的评价方式使得五育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和协同效应,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难以发挥各育相互促进的育人作用。
(二)评价指标设计粗放,过程性数据支撑薄弱
在德育方面,对于学生思想动态、道德实践的评价指标缺乏细化,难以准确衡量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表现。智育评价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等重要因素。体育评价中的体能测试指标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和体育习惯养成。美育评价对学生审美素养的评价缺乏多元维度,劳动教育评价对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劳动价值观形成的考察不够深入[1]。在评价过程中过于注重课程考试分数、活动获奖证书等结果性数据,而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过程性数据收集不足。
(三)结果应用渠道单一,育人导向作用有限
当前高校综评结果多用于奖学金评定、评优竞争和就业推荐。奖学金名单由分数直接划定,评优活动也以测评数据为主要依据,就业推荐材料则停留在成绩单与证书罗列,缺少对学生核心能力的深度解析。这类机械化应用导致双重困境:第一,学生难以从测评中定位自身优劣势,教师也无法依据数据优化教学方案。第二,当评价体系异化为资源分配工具,部分学生为刷分偏离全面发展轨道,教师就需要构建反馈机制将测评数据转化为成长指南,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评促育的作用。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评价体系的创新构建路径
(一)建立动态调整的指标体系
一是兼顾理论学习和行为实践,应将志愿服务中的奉献精神、社团活动展现的集体意识等具象化指标纳入考量,比如设置“社区服务道德档案”“校园文明风尚记录”等观测点。二是智育评估需突破传统学业考核着重考察科研创新思维形成过程,追踪学科竞赛参与深度同时,记录小组课题协作中的角色贡献。三是体育测评需建立多元观测体系,既包含体测数据、运动技能等硬性标准,也需采集日常锻炼频次、赛事中的团队凝聚力表现。四是美育评价需贯通艺术素养与生活美学评估专业创作水准,也要关注日常环境中的审美表达。五是劳动教育评估要聚焦真实劳动场景考核技能熟练度,重视劳动态度养成才能设置“生产性劳动成果验收”“劳动过程责任履行台账”等记录模块。六是评价体系需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当双创能力成为人才核心素养时应及时增设对应观测项;针对不同院校培养特色灵活调整指标结构配比,使评价标准始终锚定学生成长轨迹。
(二)推进评价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在五育融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依据评价标准策划多元教学活动与考评模式。在德育维度将思政要素渗透进专业课堂,通过增设思政案例分析研讨或实践任务在知识传授中同步评估学生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2]。在体育教学中,构建运动习惯监测与体育精神培育的考评维度,例如,在团队对抗赛中设置领导力赋分项,并追踪学生竞技状态与协作质量的演变曲线。在美育课堂中应侧重艺术实践与审美感知的表现跟踪,通过文创产品设计、专业项目视觉优化等载体推动学生将美学认知迁移至专业实践。此外,劳动教育依托校园劳动工坊与产业实训基地既考核器械操作精度等硬技能,还可以通过劳动日志评估责任意识成长轨迹形成能力与价值观的双重评价网络。
(三)构建数智化评价管理平台
在数据采集方面,通过与学校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多系统对接自动采集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等各方面的过程性数据。例如,学生的课堂考勤记录、在线学习时长、图书馆借阅记录、参加社团活动情况、校园消费行为等数据都能实时收集到平台中[3]。在数据分析环节,通过数据建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多维度评价不仅能准确评估学生在五育各方面的发展水平,还能发现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和优势特长。在评价结果反馈方面,平台要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反馈评价结果。
结论
" 五育融合 " 评价体系通过动态追踪学生在道德涵养、学术思维、运动素养等领域的成长轨迹形成立体化评估模型。不同于平面化成绩单,系统可预警艺术感知与专业学习的失衡风险,同时捕捉劳动创新潜能。高校可以依据数据反馈优化教学配置,学生借 " 五育热力图 " 能够自主规划成长,教师凭借 " 效能诊断报告 " 调整策略,校方通过参照 " 人才云图 " 动态校准办学方向。未来,体系需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才能确保评估标准始终与人才成长规律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 周慧芳 , 范超 , 任森 . 新时代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J]. 教师 , 2024, (27): 12-14.
[2] 孙智妍,黎晓明. 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科学成才观的视角 [J]. 才智 , 2022, (27): 111-114.
[3] 王欣 , 韩洁平 , 丁涛 . 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 2024, 41 (04): 41-45.
曹明军(1981.06—),男,汉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