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道”三重维度下红色题材黄杨木雕的创新性转化研究
杨梓萌 董博 朱欣 莫梦怡 楼辰钰 童银辉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摘要:本文以浙江黄杨木雕为研究对象,基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从“技”(技艺革新)、“艺”(艺术表达)、“道”(文化内涵)三重维度,探讨红色题材如何突破传统木雕的题材局限,实现非遗技艺与当代价值的深度融合。研究发现,红色题材通过现代雕塑技法融合、叙事性艺术语言创新、新时代精神内涵注入,形成了“以技载道、以艺传魂”的转化路径,为传统工艺的现代性激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关键词:黄杨木雕;红色题材;创造性转化;技艺创新;非遗传承
一、引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黄杨木雕以“材质温润、雕刻精微”著称。随着“红色基因传承”成为时代命题,黄杨木雕开始突破传统范式,将革命历史、时代精神转化为创作主题,形成“红色题材”这一新兴方向。
二、理论框架: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三重维度
1. “技”的维度:技艺体系的适应性革新,即在保持传统工艺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技术手段,拓展创作表现力。
2. “艺”的维度:艺术语言的当代性转化,即突破传统审美范式,构建符合现代审美的叙事逻辑与视觉符号体系。
3. “道”的维度:文化内涵的时代性重构,即将非遗承载的精神价值与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对接,赋予传统工艺以新的意义内核。
三、“技”的突破:从“精微圆雕”到“多元技法融合”
(一)传统技艺的局限与红色题材的挑战
传统黄杨木雕以“小中见大”为特色,擅长通过细腻的人物表情、衣纹褶皱表现古典题材(如文人雅士、神话传说),但在表现宏大历史场景(如革命战争、科技成就)时存在局限:题材适配性不足:传统“圆雕”技法注重个体刻画,难以呈现群像叙事与动态场景;材质表现力单一:黄杨木质地坚韧但体积有限,传统工艺较少涉及装置化、场景化创作。
(二)技艺创新的实践路径
1. 跨技法融合:从“单一圆雕”到“多元雕法结合”
王笃芳代表作《北斗筑梦》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主题,突破传统圆雕局限,融合浮雕、透雕与装置艺术:群像塑造:采用“浮雕+圆雕”技法,通过高低错落的空间布局构建叙事场景;动态表现:以透雕技法刻画卫星发射时的火焰与气流,结合黄杨木天然纹理模拟金属质感。
2. 技术赋能:数字化雕刻与传统手工的协同
乐清部分工作室引入3D扫描技术采集历史人物的面部特征,通过数控雕刻完成粗坯,再由匠人手工修光。数据显示,2024年乐清红色题材木雕中,数字化辅助创作占比达47%,较2015年增长32个百分点。
四、“艺”的重构:从“吉祥叙事”到“精神可视化”
(一)传统艺术语言的时代困境
传统黄杨木雕的艺术语言以“象征主义”为核心,但红色题材需要传达“理想信念”“奋斗精神”等抽象概念,面临“如何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具象符号”的挑战。
(二)艺术表达的三大转向
1. 题材叙事:从“静态祈福”到“动态叙事”
传统作品《三星高照》以静态人物组合表达吉祥寓意,而红色题材代表作《山乡巨变》则通过动态场景叙事,将“乡村振兴”的抽象政策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
2. 审美取向:从“细腻柔美”到“刚柔并济”
红色题材突破了传统木雕的“婉约审美”,融入现代雕塑的力量感。例如《抗疫先锋》故意保留刀刻痕迹,刚硬的线条与人物俯身抢救的动态结合,传递出“逆行者”的坚毅精神。
3. 符号体系:从“传统纹样”到“红色符号矩阵”
构建专属的视觉符号系统:比如器物符号:将红军帽、煤油灯、北斗卫星等具象物品转化为文化载体。身体符号:通过手势、姿态传递精神内涵”。
五、“道”的升华:从“民间祈福”到“时代精神载体”
(一)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局限
传统黄杨木雕的文化内涵聚焦于个体福祉(如健康、财富),而红色题材需要承载集体记忆与国家叙事,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价值升级。
(二)新时代精神的三重注入
1. 历史记忆的技艺化封存
作品《浙南烽火》还原1930年代浙南红军游击根据地的场景,通过细节,将“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物质载体,成为“行走的党史教材”。
2. 时代精神的可视化表达
当代题材创作聚焦“中国故事”:《高铁追梦》表现工程师调试高铁列车的场景,《丝路新语》刻画中外商人通过木雕技艺交流的画面,将“科技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融入传统工艺,使黄杨木雕从“地域非遗”升级为“国家文化符号”。
3. 文化认同的创造性建构
红色题材通过“在地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强化文化认同:如《红船初心》将地域文化基因与国家叙事有机统一。
六、评估模型:非遗“创造性转化”的三维度指标
基于“技-艺-道”分析,构建红色题材黄杨木雕创新性转化的评估模型(见表):
七、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红色题材黄杨木雕的创新性转化,本质是通过“技”的突破解决“能指”问题(如何表现),通过“艺”的重构解决“所指”问题(表现什么),通过“道”的升华解决“意义”问题(为何表现),形成“技术-艺术-文化”的良性循环。
(二)对策建议
1. 建立“非遗+红色文化”创新平台:推动高校、艺术机构与木雕工坊合作,开展红色题材创作工作坊,促进跨学科灵感碰撞。
2. 构建技艺创新扶持机制:对采用“传统技法+现代技术”的创作者给予专项补贴,鼓励研发适合红色题材的专用工具(如大型黄杨木拼接技术)。
3. 开发“技艺叙事”教育产品:将红色木雕的创作过程转化为研学课程,通过“做中学”强化青年群体的文化感知。
参考文献
[1] 赵广超. 中国木雕艺术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2]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
[3] 什克洛夫斯基. 作为手法的艺术[J].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1917.
[4] 课题组. 浙江黄杨木雕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023)[R]. 杭州: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3.
[5] 王笃纯,王笃芳. 乐清黄杨木雕技法[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6]苑利,顾军. 非遗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杨梓萌,女,本科,法学专业;董博,男,本科,法学专业;朱欣,女,本科,法学专业;莫梦怡,女,本科,国际商务专业;楼辰钰,女,本科,法学专业;
通讯作者:童银辉,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