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在佛像造像中的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

哈桑姆

西南民族大学

观音和度母是代表慈悲、救苦救难的精神,给信众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寄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本篇论文主要介绍在铁像寺内供奉的观音和度母的雕塑形象,从而挖掘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早期交流的痕迹与它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藏汉佛教造像的特点

( 一) 汉传佛教造像特点

汉传佛教的佛像造像最早在东汉十六国时期就收到印度佛教造像的的影响,流行犍陀罗式样。犍陀罗式样是起源于古印度,是古希腊和古印度艺术结合而成的特殊样式。佛像面部特征是欧洲式的,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而眉骨高,鼻梁高眼窝深,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萨像有时且带胡须等。

犍陀罗式样发展到中原地区后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佛像所着衣服和首饰具有中原文化特点。不同朝代的佛像所着衣物具有该朝代的特点,在面相上各个朝代都凸显汉式舒展圆润的面容。这种舒展圆润的面部特征在汉传佛教佛像造像中传承至今。

公元 4-6 世纪北魏时期中原地区佛像流行笈多风格。笈多风格就是笈多王朝的艺术在吸收犍陀罗和早期秣菟罗两种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风格。笈多风格是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佛像面部不再像欧洲人的面容立体深邃,而是像印度佛像的面部方圆饱满,衣饰不再像犍陀罗式样的厚重写实,而是变成萨尔纳特风格一样轻薄贴体。人体轮廓也较清晰。

到北魏孝文帝时期佛像面容有了中国式审美特点,面部特征既不像欧式立体深邃,也不像笈多风格丰满方圆,而是形成中原本土化的“秀骨清秀”风格。到北齐到隋末时期流行复古,佛像造像上又重新发展笈多风格,面容丰满慈悲。这一时期的佛像也有了一些民族特色,充满了多样性和创新性。进入唐代后,中国佛像造像艺术主要受到印度波罗王朝的影响,波罗王朝由于盛行密教,所以有很多印度教的元素。这时的佛像人物在体型上更加优美具有线条美、体态丰腴饱满、佛像胯部扭动的动作幅度增大、写实性较强,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唐朝的审美。唐朝的佛像审美根深蒂固影响至今。

( 二) 藏传佛教造像特点

吐蕃时期藏传佛教主要受尼泊尔和中原汉地的影响,吐蕃赞普颂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汉地文成公主时,带来了释伽牟尼佛像和佛像工艺技术,因此那时的佛像主要受印度笈多王朝和尼泊尔汉地等的影响。那个时期的佛像明显有印度笈多王朝佛像工艺“萨尔纳特”和尼泊尔柔美飘逸的特点。

到 10 世纪佛教后弘期时期阿底峡入藏推动佛教的发展,这时期佛教造像主要受印度帕拉王朝和尼泊尔工艺技术的影响。也是在后弘期时期,佛教造像有了本土的特色,比如有了与本土审美结合的护法神造像。元朝时期藏传佛教收到元王朝的大力推行,因此佛教造像艺术迎来空前的繁荣景象。那个时期除了与中原汉地紧密联系外,还学习了尼泊尔佛像造像技术。有著名的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为代表。

清朝时期佛教造像延续本土化和本土化深化,清代宫廷比如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雍和宫里的造像大量吸收中原汉地的造像风格和蒙古地区的装饰风格。佛像的写实技巧和体量的大小符合中原汉地的造像工艺特点。

藏传佛教造像收到印度和尼泊尔的影响,流行刻画萨纳尔特式衣纹。萨尔纳特式衣纹”,因起源于古印度佛教圣地萨尔纳特而得名,是印度笈多王朝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采用近乎圆雕的高浮雕手法,线条简洁流畅,不做过多的细节刻画,强调整体的简洁明快与和谐统一。不施衣纹,仅在领口、袖口、大衣下摆处刻划处衣纹的边线,身上似没穿衣服,躯体起伏明显。

藏传佛教佛像中祖师和人物造像都比较写实,注重刻画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三,铁像寺佛像造像中的藏汉交流

度母被视为慈悲和智慧的化身,是藏传佛教中最为重要的女性神袛之一,也被视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此外度母有“圣救度母”、“诸佛之母”、“般若佛母”等称号,在世人眼中度母是救苦救难活菩萨。度母主要有二十一相和五本尊,还有一百零八个名号。

铁像寺的佛像白度母和绿度母、观世音菩萨可以明显看出这几尊佛像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相互交流交融的产物。这几尊佛像是位于成都市的藏传佛教寺庙铁像寺内供奉的佛像。佛像的整体形象上来说属于藏传佛教的度母和观世音菩萨。《盛世佛光 * 经典中国佛教造像艺术》提到“绿度母形象通常为一头二臂,面容慈祥,身呈绿色,坐于莲花之上。”“白度母头戴五叶宝冠,身佩各种珠宝,结黝跌坐于莲花座上。”《藏传佛教本尊大全》中描述白度母形象称“具二目,手持于胸间的乌巴拉花分为三枝,一朵含苞待放,一朵盛开,一朵结果,象征着三世如来。该传承的度母坐姿笔直。”白度母属于度母五本尊中的一尊,也是藏密本尊之一。

佛像材质上看,三尊佛像的材质为陶制佛像,且色彩明艳。藏传佛教佛像大多数是用黄铜为质地。还有青铜造像、木刻造像、泥塑造像、石刻造像和酥油花造像等材质。

从佛像的体态和面容上看属于汉传佛教造像风格,面容慈祥而体态丰腴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在吸收了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造像风格和技术后并没有很快进行本土化,很长一段时间它的发展都依赖于别的文化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汉传佛教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进行本土化,所以汉传佛教佛像具有本土的特点,比如北魏“秀骨清像”、唐代“雍容华贵”、宋代“典雅秀美”。

汉传佛教佛像面容圆润躯体浑厚写实。这个特点在很多文献里面都有描述。黄春和在《汉传佛教造像的分期及其风格》提出,1940 年左右在四川麻浩柿子湾崖墓发现的释迦牟尼佛像躯体浑厚,气势雄健,面庞丰园,躯体壮实,具有北方民族审美特点。候婧茹《浅析藏传佛教造像与汉传佛教造像的特征和区别》中说佛像为了体现佛的“福相”,佛像常常体态风云,神态平静,服装穿着完整,往往不会坦胸裸体,造型清纯庄重,是汉地民众喜欢看到的神佛形象。

综上可以知道铁像寺的这几尊佛像虽属于汉传佛教神佛系统,但是佛像材质色彩、体态、面容等都具有汉传佛教佛像特点。所以它既是藏传佛教佛像,也具有汉传佛教佛像特点,这是由于两个文化的交流交融而发展的产物。

总结

铁像寺里的佛像融合了藏汉佛教造像的鲜明特征,比如藏传佛教造像的特点,饱满的躯体和华丽的装饰,同时又延续了汉传佛教造像的典雅庄重,注重神韵的传统风格,二者相互借鉴,相互渗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宗教文化交流的视觉呈现,更是见证了历史长河中藏汉民族跨越地域与文化差异,在艺术审美、宗教信仰层面的深度互动与交融,彰显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不同佛教流派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智慧与包容。

参考文献

[1] 范怡嵌 . 试论明朝时期藏传佛教造像中的汉式衣纹元素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19):21-24.DOI:10.20005/j.cnki.issn.1674- 8697.2022.19.005.

[2] 孟哲 . 论元代藏传佛教造像多种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D]. 中央美术学院 ,2008.

[3] 黄春和 . 藏传佛像艺术鉴赏 [M]. 北京 : 华文出版社,2004: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