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生心理健康关怀中班主任角色定位与路径研究

作者

全志敏

湛江机电学校 广东省湛江市 524094

引言: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对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业压力、职业规划以及社交适应等方面存在多重心理需求,而班主任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必须兼顾教学、纪律管理和心理关怀。现有教育实践中,班主任角色定位往往偏向事务性管理,忽视了心理支持的重要性。明确班主任在心理关怀中的定位,有助于科学安排教育策略,提升班级整体心理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班主任面临的困境与具体操作路径,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支持提供可操作的指导。

1 中职生心理健康关怀中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既是中职生的教育管理者又是中职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心理建设者,他们是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稳定管理者、日常建设者,学生的各种情感及行为管理深受班主任的影响。班主任的影响不只限于学生的管理及学业指导,更涵盖了关注学生的心里状态、情绪表现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增进与处理,通过不断关注、引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模式,为学生学业发展、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1]。

2 中职生心理健康关怀中班主任面临的困境

2.1 学生心理特征与成长需求的多样性

中职学生性格、情绪反应及心理需求大不相同,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弱,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极易产生焦虑感或压抑情绪,班主任在面对学生群体时需结合不同心理需求和发展进度,还需及时对学生潜在的健康困扰展开识别,转变教育手段与沟通方式以便契合个体需求,使学生的心理在健康成长过程中获得正确的呵护而不会被忽略[2]。

2.2 班主任教育管理与心理辅导能力的差异

班主任在承担教育管理职责的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班主任在心理知识储备、情绪识别能力和干预技巧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导致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容易出现方法不当或忽视细微变化的情况,班主任需要在教学管理和心理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以便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有效介入学生心理需求,实现教育目标与心理支持的协调统一[3]。

3 中职生心理健康关怀中班主任的工作路径

3.1 建立积极的师生互动关系

班级管理中,需要班主任对互动有明确目的,即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互动达到心理辅导目的。有效的师生互动除了班级管理和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班主任对待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语言和态度上都要有良好的习惯。班主任可以根据周期定期与部分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倾听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成长压力;并随时注意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举止变化,如在学生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介入。班主任可以有固定的沟通习惯,即每周定期与部分学生进行谈话,把每一个学生能够收到关心,形成一种定期的交流。在与学生互动时要注意学生的交流内容和关注点,根据学生的年级、兴趣爱好、心理程度掌握沟通方式,提升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程度和安全感[4]。师生互动还可以和学科学习以及职业规划教育、日常行为习惯管理等融入,以全面互动的方式和学生提升对班主任位置的接受程度。班主任要持续反思自身的互动和行为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对自身交流和互动效果进行判定评估,随时修订自身的沟通方式,以动态更新的互动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在班主任的鼓励支持下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和调节,使班级具备更多的心理韧性和凝聚力。

3.2 开展日常心理关怀活动

心理关怀活动是实现班主任心理帮扶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常态化、连续性,达到多层面干预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心理实际需要的目的。班主任可以通过针对性、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活动来实现心理关怀的具体内容,例如安排心理小交谈,在每日晨会、每周班会或课下课余时间开设以学生心理困扰为重点的小型交谈环节,如早恋、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进行及时排忧解难、心理慰藉。班主任必须在活动中指定心理关怀目的,因人而异地采用心理关怀目的具体针对性的要求,面对焦虑或情绪问题频率高的学生提高心理关怀时间与密度,面对心理发展较为稳定的学生通过班级集体探讨、分享方式进行自我认识提高。班主任要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关怀内容及心理变化做阶段性记录,以便以后活动开展时调整其心理关怀活动的目标与方法。心理关怀活动强调可操作性,必须通过心理关怀操作方法的针对性方式,例如通过心理放松操、方法或心理分析问题、心理情绪剖析讨论等方式实现心理放松、情绪解决。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心理关怀活动中必须保持心理关怀的长效性和连续性,令学生在学习过程或者日常活动中受到班主任的关怀和影响,让学生的心里慢慢变得更加稳定和心理健康,并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成绩发展[5]。

3.3 促进班级心理氛围的营造

班级氛围的建设是班主任的心理关怀活动开展的广域性通道,是一个需要长期安排和引导的过程。核心在于营造安全、开放和建设性的班级氛围,获得班级心理上的认同与归属。班主任可以通过规则建设(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和心理健康管理制度)为引导,帮助学生在日常交往互动过程中产生尊重、理解与支持的条件反射,也可以针对班级管理和运作的场景组织班级集体活动或展开集体讨论的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班级管理的项目当中,形成和加强学生对于自我的表达和心理状态的管理。班主任在营造班级氛围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交往的互动与影响,而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和诊断了解其行为的倾向性,及时矫正潜在的冲突与负面情绪,并对不良情绪进行化解,也可以以班级心理主题交流等方式定期开展;同时可以通过在班级中设立反映机制,通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帮助与交流改善整体的心理状态;在班级氛围的形成中,还应关注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日常管理)和心理关怀的有效利用,多角度开展班级氛围的建设过程,如班主任可以在引导学生的心理观念中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在对学生的引导中将心理关怀与学业、生活的指导结合,实现立体式、全方位的班级氛围改善和优化 。对于班级的氛围变化进行持续性的关注,并及时调整策略,为班级创造对学生心理成长安全而又有效的影响,促进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整体性与心理关怀的有效性。

结束语:

中职生心理健康关怀工作中,班主任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班主任的责任不仅在于学业和纪律管理,更在于理解和回应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建立稳定的师生互动、实施持续的心理关怀活动、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班主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提出的路径强调操作性与可持续性,为中职教育中的心理支持工作提供了明确方向,也呼吁教育实践者关注班主任能力建设和心理关怀责任的平衡,实现教育质量与学生心理成长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春梅. 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角色与责任[J].华夏教师 ,2024(2):45-47.

[2] 伊提扎尔·伊明江 , 伍雨娟 . 德育视域下班主任提升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途径 [J]. 科研成果与传播 ,2024(1):0116-0119.

[3] 梁佩仪 .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新生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研析[J]. 前卫 ,2023(15):0203-0205.

[4] 刘素娜 . 德育视域下班主任提升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途径 [J].2025(11):22-24.

[5] 纪永杰 . 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 , 作用与做法 [J]. 华夏教师 ,2025(19):6-9.

[6] 陆宗琴 . 德育视域下班主任提升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途径 [J]. 葡萄酒 ,2024(5):0161-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