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艺术专业学生感知师生关系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作者

田甜

博仁大学 泰国曼谷 10210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呈现“井喷式”扩张:招生名额逐年递增、报考人数屡创新高,一时间“艺考热”成为社会现象。然而,与“高报考率”相伴随的却是持续攀升的“高流失率”——转专业率、休退学率及毕业后行业脱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学科门类,由此形成艺术人才培养中的“漏斗效应”。既有研究多聚焦于课程结构、劳动力市场信号及产业需求匹配等宏观变量,其解释框架虽有助于勾勒艺术教育制度环境,却难以透视学生专业认同生成的内在机制。本研究以重庆市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为样本,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构建“感知师生关系→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专业认同”模型,系统探讨感知师生关系对艺术生专业认同的作用机制,并检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基于 478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 95.6% )的实证结果表明:重庆市民办高校艺术生对师生关系感知整体呈中等略上水平,但“深度性”维度得分相对偏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总体一般,尤以“职业路径具体性”问题的得分最低;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情感认同”维度得分最高。其次,背景变量差异检验显示:高年级学生在“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专业认同”两项指标上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再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感知师生关系对专业认同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亦具显著正向影响,且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对专业认同同样表现出显著的正向预测力。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在“感知师生关系→专业认同”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上述统计结果的生成逻辑,可进一步溯源于以下三重结构性诱因:

一、制度性扩张与入口宽松的结构性诱因

在高等教育市场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资本化的双重推力下,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呈现出典型的“制度性扩张”特征。学费收益最大化逻辑驱动院校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增设艺术学学科,招生阈值因竞争需要而被显著下移,形成一条“低门槛通道”。大量学业基础薄弱、职业志趣尚未分化的考生借此通道进入该场域,其入学动机常被短期经济回报或文化资本幻象所裹挟。与此同时,艺考培训产业通过“应试惯习”对专业学习进行了过度浪漫化编码,将创作自由、明星效应与圈层身份等符号性收益放大,遮蔽了课程强度、创作风险与产业不确定性的真实面貌。入学后,当学生遭遇高强度的技法训练、评价标准的多元冲突以及就业市场的结构性挤压时,既有的浪漫化框架迅速崩塌,心理落差急剧放大,进而触发专业认同的衰减机制。此处的关键,并非学生个体能力不足,而是制度性扩张与产业话语共谋所制造的“预期—现实”张力。

二、师生关系浅层化对内在动机的抑制效应

实证结果显示,“深度性”维度得分低于师生关系其他子维度,当前师生互动停留在事务性指导,缺乏情感共鸣与职业意义的深层对话。学生无法将“知识学习”转化为“身份认同”,导致专业学习仅作为任务完成,而非“未来自我”的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浅层化互动并非教师个体道德缺失,而是制度性资源稀缺与激励机制错配的系统性后果。

三、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缺失与身份悬置焦虑

艺术专业学生难以从日常专业学习中提炼出可迁移的职业身份叙事,导致学生在“当下所学”与“未来所是”之间难以建立连续稳定的自我叙事。艺术专业学生因行业高度不确定性(如自由职业、非标准就业),对毕业后角色认知模糊,无法将专业能力锚定为可持续的职业身份。当个体无法将专业学习纳入可预期的生涯脚本时,专业认同的持续承诺维度便被显著抑制。换言之,身份悬置的焦虑并非源于艺术本身的不确定性,而是学生缺乏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管理风险的文化工具与制度支持。

据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一、理论建议

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讨中国重庆市民办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感知师生关系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并研究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首先,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个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满足自主、胜任与关系三大基本心理需要,是其动机内化与身份建构的前提。因此,在分析师生关系与专业认同时,必须将师生互动置于艺术教育这一高情感、高创造性的情境之中,考察教师支持如何通过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而促进其对所学专业的深层认同。其次,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作为中介变量,在师生关系与专业认同之间发挥关键作用。理论上,当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获得充分的自主支持与职业信息时,其对未来职业可能自我的表征将更加清晰与一致,从而增强“艺术工作者”这一身份的自我定义,最终提升专业认同。此外,还需关注文化情境与民办高校办学属性的调节效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与民办高校资源相对有限的现实,可能放大或削弱师生关系对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同时,艺术专业的项目化、师徒化特点也会使师生关系呈现出更为复杂的人际权力结构。因此,将文化取向与院校类型纳入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揭示师生互动、未来职业想象与学生专业认同之间的动态作用机制。

二、实务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重庆市民办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感知师生关系对专业认同影响的探讨及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中介作用,为了让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本研究提出以下实务性建议:

(1) 鼓励学生以多模态叙事持续记录师生互动关键事件,学生在编辑与回放多模态叙事时,需对事件进行情感标注与意义诠释,从而在再叙述中不断澄清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形成“记录—反思—重构”的循环,强化专业认同的内生动力。同时实施高年级“认同导师制”,遴选专业认同度高且师生互动经验丰富的同侪,每周开展创作与职业双主题工作坊,借助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中的榜样示范机制,放大感知师生关系的积极效应,进而提升专业认同。

(2) 艺术专业教师可以设立“教师—学生职业对话日”,每学期邀请校友或行业专家开展“未来工作角色扮演”微剧场,运用情境学习理论与未来工作自我干预模型,在仿真情境中帮助学生可视化毕业五年后的可能自我,从而通过提升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反哺专业认同。

(3) 高校层面建立“制度嵌入—数据驱动”双轮保障:将“师生互动质量指数”纳入院系年度绩效考核指标,配套专项基金激励教师投入;同时构建“实时感知—即时干预”数据平台,整合教务、心理与就业系统,运用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师生关系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当指标跌破预警阈值时自动触发学业导师、辅导员、心理中心三方联动,实现精准干预与持续改进。

(4) 政府与行业应实施“区域联盟—政策试点”双杠杆策略:由教委牵头,联合西南民办教育协会与艺术类行业协会设立“艺术人才认同提升专项”,遴选民办高校开展“师生共同体”试点,以复杂系统干预框架整合政府经费、行业岗位场景与高校互动空间,形成“课堂—工作室—企业”三位一体培养链;建立三年纵向追踪评估机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比较试点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就业质量与行业留存率,若效果显著即将干预方案升级为市级政策工具箱,并向成渝地区乃至全国复制推广。

本研究以重庆市民办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为样本,验证了“感知师生关系→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专业认同”的链式路径。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了专业认同衰减的心理机制,更在于指明:只有当招生阈值、师生互动与生涯叙事被同步纳入“发展型治理”视野,艺考热才能真正转化为“行业留量”。

作者简介:田甜(1991-11),女,汉,重庆,文学学士,研究方向::表演、戏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