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重塑·共鸣:竖屏微短剧爽感的受众情感逻辑

作者

刘逸博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保定 071050

一、重塑之美:爽感呈现对受众的情感迎合

近年来,竖屏网络微短剧持续洞察市场动态与时代语境,精准把握受众追求享乐、渴望成功及摆脱现实困境的心理。从创作端到传播端,竖屏微短剧始终以受众需求为核心,深入剖析受众的情感内核,通过消费受众的情感需求,构建受众的爽感体验。

(一)物理画幅:竖屏建构交互式媒介场景

2018 年 11 月,爱奇艺率先推出首部竖屏微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与传统横屏画面相比,竖屏画幅以手机屏幕比例为支点,构建了符合受众观看习惯的封闭式情境,促使受众与剧中主角形成交互式的沟通与链接。这种新型媒介情境极大程度还原了受众的现实生存空间,便于受众沉浸式观看,并与剧中人物产生亲近感。

例如,《对方正在输入中》充分利用移动设备的竖屏特性,通过收件前后置摄像头确立第一人称视角,营造出更具私密沉浸感的 “窥视”体验。

(二)情感冲击:“画面快切” 增强爽感

竖屏微短剧以固定镜头为主,辅以简单的运动镜头,借助画面快切增强画面的运动感与节奏性,使观众的注意力更聚焦于人物,被动接受其爽感呈现方式。如竖屏微短剧《二十九》中,镜头切换次数超过 20 次,这种快切手法强化了情节的节奏性,引导受众的注意力随镜头快速切换而高度集中。

(三)情节搭建:开端即高潮模式的期待满足

竖屏微短剧体量小巧、时长紧凑,为在有限时长内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力并促使其持续观看,需精准把控叙事节奏,构建开端即高潮的叙事逻辑,引导观众快速进入剧情。以悬疑类微短剧《夜色将明》为例,开篇便呈现姜十七饰演的失明主妇突然恢复视力,撞见丈夫出轨并听闻其与第三者的谋杀计划这一极具张力的情节,既制造了强烈悬念,又将叙事推向高潮。

二、共鸣之情:拟态环境强化受众的情感满足

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 “拟态环境” 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影响公众与社会的能力。竖屏微短剧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及场景呈现,均是创作者依据自身意识进行的构建,为大众打造了一个童话式的幻想空间。这种相对 “真实” 的虚拟空间为受众带来沉浸式爽感,使受众在微短剧构建的拟态环境中不自觉地接受其中的情感逻辑与思维模式,沉浸于 “白日梦” 之中。

(一)平民化视角:底层人物的想象式呈现

竖屏微短剧以人物为核心,塑造以人物为中心的视听特征。剧中主角多为日常化的平民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受众一样,面临生活压力,为生计奔波。底层人物的塑造有效迎合了受众的情感需求,其初始设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受众注意力,促使受众与主人公平等地交流,甚至幻想自身成为剧中主人公,在拟态环境中 “升级打怪”。

(二)玛丽苏情节:现实语境衍生的 “白日梦”

张爱玲在《多少恨》中谈及电影时曾言:“现代的电影院本是最大众化的王宫”。这一 “王宫” 比喻揭示了电影的 “造梦” 机制,影像能够短暂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或者说,影像故事是人们的 “白日梦”。竖屏微短剧中的梦幻爱情、直截了当的争吵以及勇于斗争的态度,会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幻想,进而沉浸于创作者精心编织的白日梦之中,

难以自拔。

三、文化之语:“审丑狂欢” 下的通俗情感结构

英国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的 “情感结构” 理论指出,情感研究受社会文化影响且反作用于社会文化,“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情感结构,符合大众‘情感结构’的电影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竖屏微短剧依托当下社会赋予的通俗文化内涵构建情感结构,与当下受众所追求和体验的通俗娱乐、弱化内涵的文化相契合。

(一)严肃主流价值观的解构与重塑

竖屏微短剧抓住受众迫切释放压力的现实情感需求,摆脱主流价 值体系的束缚,过度迎合受众所追求的世俗型价值体系以吸引观看。

例如,其情节过度关注凡尘琐碎、家族恩怨、爱恨情仇,所呈现的价值观念偏向小情小爱、小市民思想、小农意识等,甚至为追求经济利益,融入大量脱离主流价值体系的色情、凶杀等暴力元素。

(二)“土味文化” 流量潜藏的爽感内核

对于广大网络用户而言,“土味” 视频是一种 “审丑狂欢”。这种 “审丑狂欢” 为受众带来强烈的 “爽感”,使其乐于沉浸在精心设计的 “爽感文化” 中。如《我和我爹和我爷》中的 “你们说崩谁就崩谁”,《我在 80 年代当后妈》中的 “素质不祥,遇强则强”“虽然我对男人不抱希望,但是我做梦都想抱男人了” 等台词,极具 “土味” 特质,使受众在观看时能更好地沉浸于台词营造的 “土味氛围” 中。

(三)同质化现象导致审美疲劳

一部成功出圈的竖屏微短剧往往引发密集效仿,题材跟风使竖屏微短剧创作陷入同质化困境。例如,《我在 80 年代当后妈》成为国内竖屏微短剧行业的 “标杆” 后,市场上出现了众多换汤不换药的 “模仿品” 与翻拍作品。受众被动进入一个持续冲击精神的异化空间,因反复接触电子产品带来的 “审丑文化” 而产生精神内耗与心理麻醉。

竖屏微短剧的兴起体现了媒介赋权时代移动终端对用户视觉习惯的影响,其发展深刻影响着受众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体验,促使受众进行情感移植,从竖屏微短剧中获取情感共鸣。实现竖屏微短剧从 “草根式”到 “精品化” 的转变,在保持 “爽感” 对受众吸引力的同时,构建更完善的情感逻辑,是当下竖屏微短剧创作者的关键任务,也是其持续保持流量、传递优秀价值观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永昶。小品、游戏与 “白日梦”— — 论竖屏微短剧的戏剧特征及其文化逻辑 [J]. 中国电视,2022 (09):66-71.

[2] 梁君健,陈慧。竖屏微短剧的技术演进、视听规则与文化逻辑 [J]. 中国电视,2024 (08):21-28.

作者简介:刘逸博(2002—3),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