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焦曼华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郑州市,450000

一、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历程概述

(一)古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炮制技术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先民在实践中逐渐发现通过简单加工处理能改善药物性能。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 “药有……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初步提出了药物加工的重要性。汉代是中药炮制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众多中药炮制方法,如桂枝去粗皮、附子炮用等,为后世奠定基础。到了唐代,《新修本草》作为我国第一部官修药典,对部分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规范。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详细记载了大量成药的炮制工艺,使中药炮制技术进一步系统化。明清时期,炮制理论逐渐完善,出现了缪希雍的《炮炙大法》、张仲岩的《修事指南》等专著,总结归纳了中药炮制方法和理论,标志着古代中药炮制技术达到成熟阶段[1]。

(二)近现代中药炮制技术的变革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医药学的传入,中药炮制技术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传统炮制方法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审视,部分缺乏科学依据的炮制工艺被重新评估;另一方面,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逐渐应用于中药炮制研究,为阐明炮制原理提供了手段。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开展了大量中药炮制技术的整理工作,先后颁布了《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及各省市的中药炮制规范,使中药炮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

二、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现状

(一)传承现状

目前,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和院校教育两种模式。师徒传承作为传统的传承方式,强调 “口传心授”,徒弟在长期跟随师傅实践过程中,学习掌握独特的炮制技艺和经验。如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的工匠精神,在师徒传承中得以延续。但这种传承方式也存在局限性,如传承范围窄、效率低,且部分技艺因师傅保守不愿外传而面临失传。院校教育则将中药炮制纳入中医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使学生系统学习炮制知识和技能。然而,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实践环节不足等问题,学生难以深入掌握传统炮制精髓,导致传承效果大打折扣。

(二)创新发展现状

在创新发展方面,现代科技为中药炮制技术带来新的突破。利用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对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部分炮制原理。例如,通过研究发现,地黄经蒸制后,梓醇等成分含量降低,5 - 羟甲基糠醛含量增加,从而阐明了熟地黄药性由寒转温的物质基础。在炮制设备研发上,自动化、智能化的炮制设备不断涌现,如智能化炒药机、数控蒸煮设备等,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炮制质量的稳定性。同时,一些新型炮制理念和方法也在探索中,如 “绿色炮制”理念,强调减少炮制过程中的污染和资源浪费;“精准炮制” 理念,旨在根据药材特性和临床需求,实现炮制工艺的精准控制。但整体而言,中药炮制技术的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不足,未能充分满足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三、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技艺传承困难

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多为经验性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和量化标准。许多关键技术如 “看火候”“辨成色” 等,依赖药工长期积累的经验,难以用现代科学语言准确描述,增加了传承难度。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企业为追求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简化炮制工艺,导致传统炮制技术的精髓流失。

(二)创新能力不足

中药炮制技术的创新研究投入相对较少,科研力量分散,缺乏协同创新机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创新成

果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在创新方法上,多局限于对传统炮制工艺的简单改良,缺乏突破性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同时,由于中药成分复杂,炮制过程影响因素众多,给创新研究带来较大难度。

(三)标准体系不完善

目前,中药炮制标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层面的标准与地方标准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同一药材在不同地区的炮制方法和质量要求不一致,影响中药质量的统一性和可控性。部分标准制定缺乏科学依据,未能充分反映中药炮制的本质和规律。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中医药产业的变化,现有标准更新不及时,无法适应新的炮制技术和产品的需求。此外,标准的执行监管力度不足,市场上存在部分炮制不规范的中药饮片,影响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2]。

四、推动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人才培养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在师徒传承方面,建立完善的传承激励机制,对优秀的传承人和传承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荣誉表彰,鼓励老药工积极带徒授艺。在院校教育方面,优化中医药专业课程设置,增加中药炮制实践课程比重,邀请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参与教学,将传统炮制技艺融入课堂。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面向社会人员和企业员工,开设中药炮制技术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推动技术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建立中药炮制技术创新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对现代科技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中药炮制过程的智能控制模型,实现炮制工艺的精准化、智能化。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研究,探索新的炮制理念和方法,如基于中药成分组学的炮制工艺优化、基于临床疗效的靶向炮制技术等。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中药炮制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3]。

(三)完善标准体系

加快中药炮制标准的修订和统一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统一的国家标准体系。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中药炮制原理和临床需求,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加强对地方标准的规范和管理,逐步消除地区间标准差异。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将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纳入标准体系。同时,加强标准执行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中药炮制产品质量安全。

结语

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和创新推进,乃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基础,中药炮制技术正处在传承困难、创新欠缺、标准未完备、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的局面中,采用强化人才建设、推动技术进步、完备标准系统等对策,可有效破除现存困境,推进中药炮制技术的可持续性成长,需进一步拓展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研究范畴,驱动传统技艺跟现代科技深度聚合,促成中药炮制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演进,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昌盛筑牢有力根基。

参考文献

[1] 李 立 . 中 药 传 统 炮 制 技 术 传 承 与 创 新 [J]. 中 外 医疗 ,2018(2):190-192.

[2] 吴文辉 . 重庆市传统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现状与分析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8(19):168-169.

[3] 叶喜德 . 传承中药炮制技术对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影响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15(30):129-132.

作者简介:焦曼华(1993.07.20-),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大学本科,主管中药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