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传承视角下小学课程体系重构的实践研究
罗林
安徽省宁国市西津小学 242300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宁国市西津小学为研究样本,系统阐述“养正课程”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研究表明,该校通过传承“养正学堂”百年文化基因,构建起“5C +五正”课程模型,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发展—课程评价多元化建构”的三维实施路径。研究发现,该课程体系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质健康优秀率逐年提升6%)、教师专业成长(省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9人次)和学校品牌建设(获评全国优秀少先大队、法治教育示范校,安徽省绿色校园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实践范式。
关键词:养正课程;五育融合;课程体系;育人模式;文化基因传承;
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价值重构与实践创新的双重挑战。宁国市西津小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始终秉持“蒙以养正”的教育哲学,通过传承“养正学堂”文化基因,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体系搭建,构“5C+五正”课程模型的理论框架
以学校“养正文化”为课程文化,坚持“生活处处是课程”的课程理念,从五育并举出发,结合国家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聚焦未来21世纪型人才必备的: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思辨(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on)”五种高阶能力和核心素养,创新性开发出基于“5C”的“正德、正智、正身、正心、正行”五“正”课程群。即以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为基础课程,跨界整合蒙礼拓展——德育天地课程、志愿服务、阳光养成、红色实践课程等课程的“正德”课程群;以国家课程语文、数学、英语为基础课程,学科内整合文化大观、儿童阅读等“正智”课程群;以国家课程体育与健康为基础课程,整合阳光健身等“正身”课程群;以国家课程音乐、美术为基础课程,整合艺术天地、非遗传承、墨香津韵等“正心”课程群;以国家课程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为基础课程,整合科技创新、开心研学、劳动探索、校本节日等“正行”课程群。推进家长讲坛、亲子活动等家校社一体课程。不断从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升级,实现学科拓展融合、成长体验融合、综合创新融合、学科与技术融合,切实让核心素养在校园里生根、开花、结果。
此外,学校还制定了西津小学《5C+“养正”课程评价方案》与《和谐课堂教学观察量化表》,依托数智赋能对学生进行多维度成长评价,促进养正少年全面发展。
西津小学“五正”课程三维架构:
价值维度:以“养正立德 润泽人生”为核心理念,培养“七会一长”新时代少年(会爱、会健、会思、会行、会恒、会信、会合,有特长)。
结构维度:构建“基础课程 + 拓展课程 + 特色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形成五正课程群(正德、正智、正身、正心、正行)。
实施维度:采用“学科融合 + 项目学习 + 数字赋能”的实施路径,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的全面革新。
二、五育融合,拓课程实施的创新路径
学校以教师赋能、时空重构,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基础课程为底、拓展课程赋能、评价体系护航”的立体化课程生态,推动五育深度融合。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制定三年规划,完善校本研训体系,鼓励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营造成长文化。通过校内工作室、“青蓝工程” 组建信息技术、数学、语文、班主任等教研团队,打造专业共同体,促进教师交流合作,实现从个体到 “共生” 发展。
二是实施弹性课时制改革。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学校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对课时进行了灵活调整。将传统的40分钟一堂课与校本活动有机结合,使教学活动张弛有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三是教学模式创新。国家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的核心,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学校全力打造“和谐共学课堂”,营造尊重和鼓励的课堂环境,追求教学的高效益。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和谐共学课堂的“六步教学模式”:课前三分钟→预习检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检测评价,通过多元互动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和主题活动的整合,如数学与科学以及“非遗课程”等主题活动的开展,依托智慧课堂、畅言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云端共享与学习过程实时记录。
四是构建特色拓展课程。学校遵循学段衔接、学科拓展、知识技能融合等思路,对基础课程进行拓展和整合,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形成涵盖语言人文、数学科技、国际理解、艺术审美、体育健康、品德修养、信息技术、实践创新等19个项目37个班级的课程,如语文融合经典诵读、数学融合科学与信息技术、艺术融于思政教育等,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五是评价体系构建。基础性课程评价实行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管理体制。制定《和谐课堂教学观察量化表》,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拓展性课程采用“成长档案袋"”评价,涵盖考勤记录、学习态度、成果展示等维度。依托五育智慧评价系统,推动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为精准育人提供支撑。
三、保障机制,筑“五位一体”的支撑体系
学校通过五大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覆盖决策、执行、资源、条件的全链条支撑网络,保障课程改革高效落实。
一是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涵盖各部门负责人、年级组长和备课组长,分别负责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拓展性课程开发、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工作,确保课程改革有序推进。
二是制度保障。为深化“养正课程”改革,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如《构建养正课程 润泽学子人生——西津小学“养正课程”设计方案》《“养正课程”开发奖励条例》等,从制度层面为课程改革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师资保障。学校以课程改革和开发为核心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研组和学校文化建设,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发挥个性特长,实现“一专多能”同时,学校与教育科研机构长期合作,为课程改革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四是经费保障。学校建立了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在课程开发费用、教师工作量认定、精品课程开发等方面均有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五是设施保障。学校为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设施保障。依托校园教育网、校园管理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五育评价系统等先进教学设施,构建办公、教学评价、备课检查交流系统等,为“养正课程”的实践提供了教育教学数字管理平台。
四、结语与展望
西津小学“养正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品牌建设。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课程数字化转型,探索“五育融合”新范式,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 [J]. 教育研究,2021 (5).
[2] 崔允漷。课程改革的中国道路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 崔允漷. 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J]. 全球教育展望,2016 (5).
[4] 钟启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J]. 教育研究,1999 (4).
作者简介:罗林 ,1976年10月10日,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