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中模块化施工技术的推广应用与问题解决

作者

陈筱雨

身份证号码:370902199811051810

一、引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建筑业转型推动下,模块化施工技术加速建筑生产模式革新。Mordor Intelligence 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模块化建筑市场规模达 912.5 亿美元,亚太地区占 47% 成增长核心,中国因保障房、应急工程需求扩张显著。该技术将建筑拆解为标准化模块,工厂预制后现场拼接,兼具工期短、精度高、污染少等优势。但设计协同难、供应链不稳、成本控制差等问题,阻碍其规模化推广。目前模块化技术研究多集中单一环节,缺少全产业链协同方案。本文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实践,剖析现状与问题,提出多维度解决路径,助力技术落地。

二、模块化施工技术的推广应用现状

(一)政策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构建起 “政策 + 标准 + 图集” 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在政策层面,某市出台专项行动方案,将模块化建筑纳入装配式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为模块化建筑发展提供保障。同时,粤港两地联合出台跨境贸易指南,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模块化建筑跨境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在技术标准方面,发布混凝土与钢结构模块化建筑技术规程,填补国内全空间模块化标准空白,为模块化建筑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全面且权威的技术依据。

(二)多领域示范项目落地

住宅建筑领域:模块化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可实现模块预制高精度控制,确保建筑质量;同时,其高效的建造方式能够达成快速交付,满足居民对住房的迫切需求。

公共建筑领域:在公共建筑建设中,模块化施工技术凭借独特的叠箱钢框架等创新体系,大幅缩短建设周期,提升建设效率,有效解决教育、商业等公共设施扩容的紧迫需求。

应急与基础设施领域:面对应急需求和复杂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模块化施工技术以其快速组拼、灵活应用的特点,能够迅速完成设施搭建,并高效实现大型构件的安装与拆除,在应急救援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三)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企业在模块化施工技术发展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技术路线。部分企业研发的高层混凝土模块化技术,突破建筑高度限制;还有企业借助数字化监控平台,实现模块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数字化工具在模块化施工中得到深度应用,BIM 技术用于施工前期的碰撞检测与模拟,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各环节协同,无人机等智能设备提升现场工作效率,全方位推动模块化建筑产业升级。

三、模块化施工技术推广的核心问题

(一)设计阶段: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协同矛盾

模块化施工的核心优势在于标准化生产,然而业主对建筑功能、外观的个性化需求往往会引发设计冲突。标准化生产要求稳定的工艺流程,而频繁的个性化设计变更会导致工厂生产线调整,不仅大幅增加施工成本,还可能造成工期延误。同时,模块化施工涉及多专业协同作业,若各专业间沟通协调不足,极易出现接口设计缺陷,影响模块的整体安装质量与施工进度。

(二)供应链与生产:协同效率与质量管控短板

在供应链层面,模块预制对稳定的材料供应与产能支撑有着较高要求。但目前国内模块化工厂布局不均衡,部分地区产能过剩,而其他地区产能严重不足,这种不均衡导致跨区域项目的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在生产环节,预制精度控制难度较大,钢结构模块的焊接质量、混凝土模块的尺寸精度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现场拼接质量,若控制不当,将对建筑整体结构安全构成威胁。

(三)施工与运维:技术瓶颈与管理缺失

现场施工中,高层模块化吊装的稳定性控制是关键技术难题。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在风力等不利因素下,模块吊装的精度难以保证,容易出现偏差,导致返工。此外,连接节点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在地震等特殊荷载作用下,传统连接方式存在安全隐患,可能需要额外的加固措施。在运维阶段,模块接口老化、内部管线维修困难等问题较为突出,给后期使用与维护带来诸多不便。

(四)成本与市场:经济性与认知壁垒

虽然模块化施工能够显著缩短工期,但初期建设成本较高,包括工厂建设、设备购置等费用,远高于传统工地建设成本,这使得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参与度较低。同时,市场对模块化建筑存在认知偏差,部分开发商对其耐久性存在疑虑,施工企业也普遍缺乏专业技术团队,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模块化施工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问题解决的关键路径

(一)构建数字化协同设计体系

推行 “标准化模块 + 参数化定制” 模式是推动模块化施工技术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建立模块化构件库,将各类标准化模块进行整合与分类,能有效提高设计效率与质量。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区可结合自身建筑需求,不断扩充构件库内容。同时,搭建多专业协同平台也至关重要,采用BIM+MBD(基于模型的产品定义)技术,打破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高效贯通与共享。

(二)完善供应链与生产质量管控

优化产业布局是完善供应链的关键举措。以试点城市为依托,建设区域模块化产业基地,能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建立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对材料检验、生产工序、出厂验收等各个环节实施数字化记录,通过 “一户一码”“一模块一档案” 的方式,实现对产品质量的精准管控与全程追溯。

(三)突破施工运维技术瓶颈

在施工环节,研发新型吊装与连接技术是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的核心。新型吊装技术应具备在复杂环境下稳定作业的能力,确保模块安装的精准度;而先进的连接技术则需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等指标。在运维阶段,建立运维数据库,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模块的各项指标,如沉降、接口密封等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快速做出响应,从而降低运维成本,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四)强化政策支持与市场培育

政策支持是推动模块化施工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保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给予项目补贴等方式,能够降低企业的初期投入压力,提高企业参与模块化施工项目的积极性。完善计价标准,明确模块化工程计价规则,有助于解决成本核算难题,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经济保障。此外,开展技术培训与宣传工作,能够提升行业对模块化施工技术的认知水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结论

模块化施工技术作为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方向,在政策推动与技术创新下已实现多领域示范应用,其工期短、污染少、质量高的优势显著。但当前推广仍面临设计协同不足、供应链低效、技术瓶颈、成本偏高四大核心问题,制约其规模化发展。通过构建数字化协同设计体系、完善供应链管控、突破施工运维技术、强化政策扶持等路径,可有效破解上述难题。

未来,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模块化施工将实现从 “试点示范” 到 “全面普及” 的跨越,预计 2030 年国内模块化建筑市场占比将突破 15% ,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参考文献

[1] 沈大为,任虹昌,朱超,等。黄茅海跨海通道高栏港大桥钢箱梁施工关键技术 [J]. 世界桥梁,2024 (02):45-51.

[2] 陈志鹏,曹明明。钢箱梁大节段整孔吊装线形控制技术 [J]. 世界桥梁,2024 (03):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