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融合路径研究
胡梦蕾
霍林郭勒市第六中学 内蒙古霍林郭勒市 029200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围绕教学的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其中积极探讨语文教学与美育之间的融合路径是当前学科教学领域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聚焦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融合的底层逻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融合路径的具体实现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融合路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融合的内涵
(一)语文学科的美育基因解码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元素,无论是其语言符号本身,还是其所呈现出来的视觉美学、听觉美学都为语文学科体系中美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美学特质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属性。
(二)教学场域中的审美元素萃取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审美元素的运用,借助更为丰富的感官,引导学生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师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动作之美、情感之美。这一系列审美元素的萃取,也助力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共生逻辑
语文学科在其本质属性上具有工具性的一面,但是,其所具有的人文性,也是其能更好引起读者共鸣、学生产生情感呼应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语文修辞手法的使用,更好地进行情绪的表达。通过经典语篇的诵读,提升其自身的家国情怀。这些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表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融合的意义
(一)语言建构中的审美感知培育
在进行美育的具体实践过程当中,语言建构是初中语文进行审美教育美育实施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从最简单的初级的语音词汇,到较为复杂的句型、篇章,这一系列的训练都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地把握语言节奏、意象的密度、情感的张力。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诗经的相关语篇的学习中,学生更可以通过字词之间所具有的语言张力来感受其所具有的审美特质。
(二)文本解读中的情感共鸣激发
审美教育,在很大层面上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语文文本借助不同的意向群进行各种人类特有的深层情感的传递。例如,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寄托的是一种父爱的表达;《乡愁》中的邮票更多的是一种家国离散之后的哀思。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语言解读,让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作者内部的情感世界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
(三)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塑造功能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价值感、审美意识与审美思维也会得到相应的表达与提升。特别是,随着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等相关文本阅读数量的不断增加,其思想中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这些都奠定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基础。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融合路径发展的问题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围绕美育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具体的实现路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如下:
(一)理念认知的表层化与碎片化
语文中的教学与美育的融合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遵循基本原则、基本规律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割裂,跨学科的文化割裂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割裂等等。这些都难以完整地呈现出初中语文应有的美育价值,也影响了美育实施的具体效果。
(二)实施策略的同质化与低效性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虽然也认识到了美育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形式化、程式化以及去情境化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并没有因人而异,使学生陷入了一种机械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被动的,缺乏情感共鸣的美育学习者。这一点,影响了整体的美育教育功能,需要在后续的发展中进行针对性地改善。
(三)评价体系的功能性缺失与滞后性
与任何层面的教育一样,在进行初中学科教学中,美育教学,美育的融合也需要积极地进行教学评价。以评价为基础,开展工作,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评价开展过程当中,围绕语文中的美育评价,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于感性,缺乏量化考核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学生以及教师在具体的美育实践中缺乏依据,不利于后续的美育融合的常态化发展。
四、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融合路径发展策略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融合路径的目标实现需求,本文立足于现状,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今后的优化发展建议。
(一)跨媒介文本的美育重构
在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跨媒介文本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向,其不仅注重篇章中的文字图像,还应该从静态文本到动态叙事进行有机的融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更为经典的文本数字和文化资源。通过文本来解读和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更为立体地感受到中华文学之美,中华文化之美。同时,还要注意到国际视野的文化比较,在不同的审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与审美表达。
(二)沉浸式审美体验设计
在当前的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学能够实现立体、多元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这就意味着,在后续的初中语文与美育的融合中,应该通过戏剧展演、文本表演以及非遗技艺的传承模仿等诸多方式,来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到文本背后所具有的创新之美。同时,借助虚拟现实以及相关的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场景。例如,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进一步地感受到范仲淹笔下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之美,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背后具有的文化气象之美。
(三)审美教育能力的迭代升级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应该不断地经过理论抽象、反思以及升华等过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应该强化自身的理论学习。围绕文艺美学、文化人类学等课程等方面展开更为丰富的学习。强化相关理论,为后续的审美教育的融合,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导。另外,在进行美育教育中,还应该注重相关资源的整合以及平台的整合。借助人工智能等诸多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地进行审美资源潜力的挖掘,让学生借助可视化、可操作化的动态评价体系,以此为依据来为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美育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依据。在进行评价中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创造以及审美价值观的塑造。通过这种维度来为后续的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的融合,提供更多的数据驱动。
结论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与美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路径之一。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探讨其在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未来的优化思路与路径,旨在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吕士玲.问辩人生 知情晓理——初中语文诗词生命课堂的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5, (04): 29-31.
[2]李莉.情感润色: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 2025, (12): 72-74.
[3]骆诗梅.美趣导学: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路径的实践[J].语文世界, 2025, (11): 47-48.
[4]范静.例谈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初中诗歌赏析教学[J].语文世界, 2025, (09): 26.
作者简介:胡梦蕾(1985年3月--),蒙古族,女,重庆武隆(省市),硕士,语文教研组长,中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