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理实践力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

作者

王浩

沈阳市第七中学沈北分校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以“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为载体,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同时探索跨学科整合教学模,文章介绍了“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包括项目筹备、建设、观测与数据记录、成果展示与评价等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项目的教学启示,为地理实践力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跨学科主题学习;校园气象观测站;教学模式;科普教育

引言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即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本文将地理实践力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相结合,以“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为载体,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地理实践力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

(一)地理实践力的概念界定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运用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制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念阐述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特定主题,整合多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与地理实践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联

“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是一个集地理、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参与该项目,学生不仅可以运用地理知识选择观测地点、安装观测设备、记录和分析气象数据,还可以结合物理知识理解气象现象的原理,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和分享。因此,“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与地理实践力、跨学科主题学习紧密相关,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地理实践力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意义

(一)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

以“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为例,这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且深入的地理实践体验。在观测地点选择上,学生需综合考虑地形、周边环境等因素,这要求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不同地点的优劣,锻炼了地理空间思维和实地考察能力。观测设备的安装过程,学生要了解设备原理、操作方法,动手进行组装和调试,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在气象数据记录环节,学生需每天定时、准确记录温度、湿度、风速等数据,这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数据记录的规范性。而数据分析和应用阶段,学生要运用地理统计和分析方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如分析季节变化规律、预测天气趋势等,这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创新,地理实践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对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意义

“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典范。地理知识为项目提供了气象原理、气候类型等基础;物理知识涉及观测设备的原理,如风速仪、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数学知识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图表绘制;信息技术则用于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展示。通过实施该项目,教师能够深入探索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例如,如何设计课程,使各学科知识自然融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学科方法解决问题;如何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等。这种探索不仅为地理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还可为其他学科提供借鉴,推动整个教育体系向跨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未来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奠定基础。

(三)对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推动作用

“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具有显著的科普教育价值。学生参与项目过程中,深入了解气象观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气象仪器的使用、气象数据的采集规范等,掌握气象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技能,增强对气象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校园气象观测站成为校园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它为师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此开展气象观测实验、进行气象主题研究,教师可组织气象科普讲座、参观活动等。通过这些形式,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传播气象知识,推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发展,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

三、“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实施过程

(一)项目筹备阶段

项目筹备阶段是整个“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作为项目的主导者,需全面规划。首先,要精准确定项目目标,如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等,并细化具体内容,涵盖气象观测技能、数据处理方法等。同时,制定详细实施计划与时间表,明确各阶段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项目有序推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前培训学习。通过课堂讲授、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气象观测基本知识,如气象要素概念、观测原理等;教授观测设备安装与使用技能,如百叶箱、风向风速仪等设备的操作方法。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观测地点选择,考虑地形开阔、无遮挡物等因素,确保观测数据准确。同时,准备充足观测设备,如温度计、湿度计等,为项目实施做好物质准备。

(二)项目建设阶段

项目建设阶段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项目计划开展观测站建设。设备安装环节,学生需遵循规范操作,如将百叶箱安装在合适高度、保证风向风速仪稳固等。调试和校准过程中,学生要仔细检查设备性能,确保数据准确。观测场地布置时,学生需合理规划区域,设置标识牌等。在建设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问题,如设备故障、场地布置不合理等。此时,学生需发挥思考和创新能力,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则给予必要指导和支持,如提供技术建议、协调资源等,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三)项目观测与数据记录阶段

项目观测与数据记录阶段要求学生严谨细致。学生需按观测计划,每天定时进行气象观测,记录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数据。为确保数据准确,学生要规范操作观测设备,避免人为误差。同时,对观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如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等。教师在此阶段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定期检查学生观测记录,确保数据准确完整。对学生在观测和记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如提醒学生注意观测时间准确性、数据记录规范性等。

(四)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

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总结。学生将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整理成项目成果报告或展示板报,清晰呈现项目过程和成果。同时,学生对项目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成果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展示成果、交流经验。评价时,教师综合考虑学生项目参与度、观测数据准确性、成果创新性等因素,给予客观公正评价和反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励学生创新和进步。通过“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提升地理实践力,还培养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的教学启示

(一)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成功表明,地理实践力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设计实施至关重要。教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可设计简单有趣的活动,如观察天气变化并简单记录;高年级学生则可增加难度,如进行气象数据分析、撰写气象报告等。通过趣味性和挑战性兼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践活动安全性和可行性不容忽视。教师要提前对活动场地、设备等进行全面评估,排除安全隐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关注学生动态,及时提供必要支持和保障,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例如,在气象观测设备安装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二)强调跨学科整合和教学协同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整合和教学协同。在“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中,涉及地理、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教师需促进学科间交流合作,整合多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如物理知识可帮助学生理解气象观测设备原理,数学知识可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教师之间协同教学必不可少。不同学科教师可共同设计和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地理教师负责气象知识讲解,物理教师指导设备操作,数学教师辅导数据分析,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数据处理技术支持。通过协同教学,提高学生整体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理实践力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创新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中,学生可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例如,在观测站设计方面,学生可提出独特创意,将艺术元素融入其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创新,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宝贵启示,教师应积极借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素养。

结语

本文以“校园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为载体,探讨了地理实践力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通过实践活动的实施,学生不仅提升了地理实践力,还探索了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推动了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发展。同时,本文也为地理实践力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刘龙华,李玉美. 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项目式设计探究——以“低碳生活”为例 [J]. 地理教育, 2025, (04): 21-25.

[2]陈华. 跨学科视角下初中地理区域认知深度融合策略 [J]. 读写算, 2025, (10): 148-150.

[3]王琳,胡玲,李琳. 地理跨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设计理路与实践策略 [J]. 教学与管理, 2025, (10): 45-49.

[4]庄柳冰. 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探究——以片仔癀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为例 [J]. 考试周刊, 2025, (05): 147-150.

[5]黄晓萱. 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以“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为例 [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4, (12): 42-48.

作者简介:王浩 (1990——)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大学本科学历, 二级教师/地理学科教研组长,研究方向:AI 与初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