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电线路防雷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蔡昆
大唐四川发电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 610031
一、新能源领域集电线路防雷技术的核心认知
(一)防雷技术应用的核心需求
新能源领域集电线路对防雷技术的需求围绕“防直击、防感应、降损失”展开,具有鲜明的场景特性。首先是直击雷防护需求,新能源集电线路杆塔多为钢结构或混凝土杆,高度较高且分布分散,易成为雷击目标,需通过技术手段减少直击雷击中概率,避免杆塔、线路绝缘子损坏。其次是感应雷防护需求,即使未遭受直击雷,雷电产生的强电磁场也会在集电线路中感应出高电压、大电流,可能击穿线路绝缘或损坏下游的逆变器、控制器等电子设备,因此需具备抑制感应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再者是故障快速恢复需求,新能源发电依赖并网运行,集电线路雷击故障若处理不及时,会导致大面积发电单元停运,需防雷技术与故障监测、自动重合闸等系统协同,缩短故障排查与恢复时间,降低发电量损失。此外,还需兼顾经济性需求,新能源项目投资成本较高,防雷方案需在保障防护效果的同时,避免过度投入导致成本增加,实现“防护有效、成本可控”的平衡。
(二)技术应用中的现存问题
当前集电线路防雷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防护效果。一是技术选型适配性不足,部分项目未结合新能源场景特点(如风电项目的高海拔、强风环境,光伏项目的开阔地形)选择防雷技术,如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山地风电项目中,仍采用常规接地方式,导致接地电阻超标,雷电流泄放不畅;二是系统协同性差,直击雷防护、感应雷防护、接地防护常独立设计,未与集电线路的故障监测、运维管理系统联动,如雷击后无法快速定位故障点,延长停运时间;三是环境适应性弱,新能源项目多处于恶劣环境,部分防雷设备(如普通避雷器、接地体)耐受能力不足,在高温、高湿、强腐蚀环境下易老化失效,导致防护性能下降;四是运维管理滞后,防雷设备需定期检测(如接地电阻测量、避雷器性能测试),但部分新能源项目因地处偏远,运维人员不足,导致设备故障未能及时发现,埋下安全隐患。
二、集电线路防雷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优化方向
(一)基于场景的技术选型优化
需结合新能源项目场景特点,精准匹配防雷技术类型,提升适配性。风电项目方面,针对高海拔、高土壤电阻率场景,接地防护可采用“水平接地体+垂直接地体 + 降阻剂”组合,配合杆塔底部的环形接地网,降低接地电阻;直击雷防护可采用“避雷线+杆塔避雷针”双重防护,避雷线选用耐强风的高强度钢绞线,避免风振导致断线。光伏项目方面,地面光伏场区可采用“避雷线+电缆屏蔽”组合,减少开阔地形的感应雷影响;屋顶光伏需与建筑物避雷系统协同,集电线路接地网与建筑物接地网可靠连接,避免电位差;针对分布式光伏的分散性,可采用小型化、模块化浪涌保护器,简化安装与维护。
(二)系统协同与智能化升级
推动防雷技术与新能源集电线路的智能化系统协同,提升防护与运维效率。一是防雷与监测系统协同,在防雷设备中植入传感器(如避雷器泄漏电流传感器、接地电阻在线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通过新能源项目的监控平台分析数据,及时预警设备老化或故障,如接地电阻超标时自动提醒运维人员处理;二是防雷与故障隔离系统协同,雷击跳闸后,结合线路分段开关与故障指示器,快速定位故障段落,配合自动重合闸系统尝试恢复供电,减少停运时间;三是防雷与数字化运维协同,利用无人机巡检(搭载红外测温设备)定期检查避雷线、接地装置状态,替代人工巡检,尤其适用于偏远或地形复杂的新能源项目;同时,建立防雷设备数字化档案,记录设备安装时间、检测数据、维护记录,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环境适应性强化
三、保障防雷技术应用效果的措施
(一)完善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
完善的标准规范是保障防雷技术科学应用的基础。行业主管部门需结合新能源领域特点,制定集电线路防雷专项设计规范,明确不同新能源场景(风电、光伏、分布式新能源)的防雷技术要求、设计参数(如接地电阻限值、避雷器选型标准)、验收指标,避免设计盲目性;同时,统一防雷设备的技术标准,如新能源专用避雷器的耐候性、抗干扰性指标,确保设备质量达标。新能源项目设计阶段,需引入防雷专项评审,由防雷专家与新能源技术人员共同审核方案,重点评估技术选型、接地系统设计、系统协同性,避免方案缺陷。
(二)加强施工质量管控
施工质量直接决定防雷技术的最终防护效果,需强化全流程管控。施工前需开展现场勘察,详细检测新能源项目场地的土壤电阻率、雷暴活动频率、地形地貌,为施工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如发现土壤电阻率超标,需提前准备降阻材料;施工过程中需严格遵循设计规范,重点管控接地网焊接质量(确保焊接牢固、防腐处理到位)、避雷线架设精度(保证与集电线路的安全距离)、避雷器安装工艺(确保接线牢固、密封良好),避免因施工疏漏导致防护失效;施工后需开展全面检测,包括接地电阻测量(采用专用接地电阻测试仪,确保符合设计要求)、避雷器性能测试(如绝缘电阻、泄漏电流检测)、避雷线导通性检查,检测不合格的需限期整改,直至达标后方可投入使用。
(三)强化运维管理与技术培训
科学的运维管理是保障防雷技术长期有效的关键。新能源项目需建立防雷设备定期运维制度,明确运维周期与内容,如每季度检测接地电阻、每半年检查避雷器外观与泄漏电流、每年开展防雷系统整体性能评估,尤其在雷雨季节前需进行全面排查,提前消除隐患;同时,建立雷击故障应急处理预案,明确故障响应流程(如接到跳闸信号后,先通过监测系统定位故障点,再派运维人员现场排查)、人员分工与物资储备(如备用避雷器、接地材料),缩短故障处理时间。加强运维人员技术培训,内容涵盖防雷技术原理、设备检测方法、故障排查技巧,通过理论培训与现场实操结合,提升运维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鼓励运维人员参与行业交流,学习先进的防雷运维经验,如无人机巡检在防雷设备检查中的应用、智能化监测系统的操作方法,推动运维水平提升。
结束语
集电线路防雷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是保障新能源发电系统稳定运行、降低雷击故障损失的核心举措。本文通过分析防雷技术的核心需求、类型、问题,应用优化方向及保障措施,为新能源项目集电线路防雷设计与运维提供了系统思路。在实际应用中,需始终以新能源场景特点为导向,通过精准的技术选型、系统的协同升级、严格的质量管控,实现防雷技术与新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与防雷技术的不断创新,集电线路防雷将向“智能化、场景化、低成本”方向迈进,为新能源发电的可靠性提升提供更强支撑,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源源.浅谈新能源发电项目集电线路防雷综合治理[A]人工智能与经济工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建筑编辑部,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2025:4.
[2]王善军,孙永杰,李波,王栋,张文雅 .35kV 集电线路防雷技术研究[J].电工技术,2024,(23):230-232+236.
[3]郑喆.山区风电场集电线路雷击风险与防护技术分析[J].电力设备管理,2024,(16):138-140.
作者简介:
姓名:蔡昆,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南省衡阳市,职称:高级工程师,学历:大学,研究方向:输变电工程、电力生产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