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费晓丹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 215299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课堂观察及教师访谈等多种研究方式,以教学评一致性理论为研究框架,聚焦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这一具体场域。在系统考察当前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应用现状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中存在目标设定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教学与评价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优化教学目标设计、丰富评价方式、加强教学与评价的衔接等策略,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操作活动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建构的创新性方法体系及其生成的操作路径,不仅显著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实践效能,更为深化小学数学教学从经验型向素养导向型的范式转型提供了可迁移的学理支撑。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操作活动;实践研究;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小学数学越来越重视的环节。操作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确保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评一致性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方向。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实践,通过课堂观察、实践活动等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三角验证法(文献分析、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对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场域展开实证研究,通过系统解构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逻辑,建构改进策略框架并研发典型教学案例集群。研究不仅验证了教学评一致性理论在操作活动教学中的学理价值,更揭示了其促进教学设计创新与课堂效能提升的实践向度。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小学数学教学理论,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概述

教学评一致性:教,是教学目标,也是学习目标,回应“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学,是教学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回应“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评,是评价任务,也是学习任务,回应“用什么评,评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教学评”一致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目标、任务和学习过程应该是一致的,一致性可以保证课程实施更加有效。形象地来说其一致性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结果评价所对应的目标是一致的。

本研究提出: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内核在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实施过程与评价反馈机制三要素的统整性建构,通过目标导向、过程调控与评价反哺的闭环系统实现教育要素的动态一致性。它强调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教学过程应围绕目标展开,而教学评价则应以目标为依据,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确保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指向同一目标,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本研究通过解构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场域的三维联动机制,揭示其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践路径:在目标维度建构导向机制,指导教师精准锚定核心素养落点,通过逆向设计原理实现教学活动与课程标准的深度啮合;在过程维度形成调控机制,借助动态观测模型捕捉学生具身操作中的认知轨迹,为教学策略的适应性调优提供循证支持;在评价维度完善反馈机制,构建覆盖概念理解、方法迁移与思维发展三位一体的评估框架,实现教学改进的精准导航。这种"目标-过程-评价"的协同增效模型,不仅验证了教学评一致性对小学数学教学范式的革新价值,更从认知发展规律层面建构起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进阶的实践范式。

二、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的现状分析

操作活动教学: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能力,通过操作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即为操作活动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创设活动情境,找准契机实施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数学,形成动态生成,多向互动的课堂,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展,真正使有效操作转化为开启有效课堂的金钥匙。

当前,小学数学操作活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往往过于笼统,对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具有局限性。其次,评价方式单一,过分依赖纸笔测试,忽视了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再者,教学与评价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评价结果未能及时反馈并指导教学改进。

本研究通过诊断性分析发现,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缺失的本质源于四维结构性矛盾:其一,教师本体认知存在局限,对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理解停留于工具理性层面,缺乏系统化研修机制支撑其专业理念的迭代更新;其二,教学设计存在认知脱嵌现象,操作活动的趣味化追求导致与核心素养目标产生技术性偏移,形成"活动繁荣"与"目标空转"的悖论;其三,学校支持系统存在制度性缺位,尚未构建起融合过程性数据与增值性评价的立体化评估矩阵,致使教学改进缺乏循证支点;其四,教师专业发展遭遇现实梗阻,超负荷的行政性事务挤压了教学反思的认知空间,形成实践性知识生成的机制性障碍。这四重矛盾在课堂生态中交织作用,最终导致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效能出现系统性衰减。

三、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策略

本研究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框架,建构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的优化模型,首重教学目标系统的结构化重构。教师应将课程标准解构为可观测的素养指标,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三维目标体系建构:在概念性理解维度聚焦学科本质把握,程序性技能维度强化数学实践能力,情意品质维度培育数学思维品格。以几何图形教学为例,通过"折纸探究-特征归纳-概念建模"的操作链设计,将教学目标具象化为"在操作活动中建构图形特征分析框架,运用数学语言描述至少三种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这种目标导向机制强调可操作行为动词(识别、描述、验证)与评价量规的嵌入式匹配,确保教学活动始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具身化发展。

其次,丰富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笔头测试,还应引入课堂观察记录、学生作品分析、学生口头表达等多种评价方式。可以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多多鼓励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培养其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加强教学与评价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收集和分析评价信息,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可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其在操作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此外,教师应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策略,促进专业发展。

四、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实践

本研究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设计了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操作活动教学方案。教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分蛋糕的操作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2)能够用分数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首先,通过分蛋糕的实物操作,引导学生对分数的概念进行理解;其次,利用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动手折叠和涂色,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理解;最后,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在评价方面,设计了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讨论、对比和分析,了解其对分数概念的掌握情况;利用小组汇报来评估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通过此操作实践的结果显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能够准确理解的约90%,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图形的一部分能够正确表达的约85%。活动中,能充分感受到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参与度。教师反馈表明,这种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操作活动教学,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多面发展。

五、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中心制定合适、可测的学习目标,设计和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通过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教学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实施对知识进行“再创造”,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有效课堂由此生成。

本研究探讨了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教学目标设计、丰富评价方式、加强教学与评价衔接等策略,并通过具体案例验证了其有效性。研究表明,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操作活动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然而,本研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因素导致。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延长研究周期,进一步验证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同时,可以探索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操作活动教学中,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明华, 李静怡. 教学评一致性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3, 15(3): 45-52.

2. 王晓东, 陈思思.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设计[J]. 小学数学教育, 2022, 18(4): 23-30.

3. 刘芳芳, 赵明明. 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 2023, 22(2): 78-85.

4. 孙丽丽.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索[D].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5. 吴晓红, 郑伟伟. 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3, 25(1): 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