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思政趋同探索

作者

贺颖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陕西西安 710065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以下简称一带一路)。自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该重大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携手沿线150 余国共谋发展、共创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今的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在经济合作领域成果斐然,更成为了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沟通、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桥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高等教育则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中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知华友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能够加深了解、推动认同、促进合作,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思政趋同教育的必要性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是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各大高校留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其教育所面临的诸多思政困境也日趋明显。在当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同一校园内不同文化背景与宗教信仰的师生共同学习生活,各种价值观交汇、碰撞,互相影响。若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导,必将会导致留学生个体认同的困惑、对中华文化的回避与漠视,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但由于留学生思政教育一度被视为敏感话题,教育工作者往往有所回避,多将培养重心放在专业知识教学上,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弱化了留学生群体应有的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法制意识的培养。部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不足、法律意识淡薄,个别留学生甚至走了违法乱纪的歧途。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部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 号)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的培养要求,同时强调“要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保障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与合法权益。”

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德育、智育有机融合新模式,既需要政府整体规划,完善来华留学生的政策法规、健全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化内涵发展水平。也需要高校与教师从理论方案设计到实践教学全方位创新,认可文化多样性,促进思政趋同教育,合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量身打造一套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思政趋同教育体系。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思政趋同教育的具体途径

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思政趋同教育体系,需要不断优化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课为载体,进行多角度、跨学科的课程思政趋同化设计,并通过及时、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估不断完善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趋同教育的整体规划。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纲领与核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作为留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总框架时既要符合中国标准,又要结合留学生国别地域特点和文化宗教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认可特色、尊重传统、突出重点。与此同时,还需要调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具体培养要求,从强调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为德才兼具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中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在留学生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课程思政趋同化,需要以授课教师为主导,将趋同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育人有机统一。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生源国特点,注重地域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逐步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制度、道德的认可度,在为生源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价值观,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教学效果评估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再次认识与思考。在留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结束后,授课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及时设计调查问卷,依托不同教辅软件于课中、课后分时段、多角度、全方面调查留学生在具体教学中对融入的思政元素是否存在困惑与异议。结合问卷反馈的内容,及时调整后续授课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改善后续思政教育趋同化的具体规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面对留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强化中国色彩,尽量避免课程思政内容涉及他国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

三、总结与展望

新时期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已然迈入提质增效的阶段,各大高校应全员参与、全程落实、全方位培育出优秀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人才,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留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质量为先,实现“德才兼备”。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双轨并行,适度增加思政课程的比例,以“润物细无声”的浸入式育人方式,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法律法规有机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从教学与管理层面切实推进留学生课堂思政教育的一致性,潜移默化地提升当前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而培养真正了解认可、热爱中国的留学生人才,不仅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更能为未来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声音、扩大中国朋友圈、增强中国话语权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沈庶英.来华留学课程思政:基于学科交叉的统整建构[J].教育研究,2021,42(06):92-99.

[2]陈大远,金向阳,刘辰洁,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留学生培养途径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09):126-128.

[3]谌思.国际化人才培养背景下对留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3):76-82.

[4]葛新新.来华留学生汉语综合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反思[J].南方论刊,2022(11):87-87.94.

[5]郭玉杰,卢黎歌.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育人能力[N].中国教育报,2021-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