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教学效果
余红辉
广东省兴宁市大坪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分析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教育类APP等工具的具体使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在教学效果上的显著表现,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此同时,也指出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信息素养不均、技术依赖性过强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等。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教学效果;教育改革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数感和空间感初步建立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学习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面临转型。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生动、交互性强等优势,正逐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力工具。从多媒体教学课件到在线学习平台,再到智能学习APP,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优化了教学流程,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尤其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减负提质,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教学效果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1.1 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功能
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在讲解“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时,利用动画演示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如何移动,相比传统黑板画图更具动感和效果。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更快建立空间感知和逻辑推理能力[1]。
1.2 网络资源与教学平台的整合使用
当前,许多学校已引入智慧教育平台或云教学系统,如“希沃白板”、“班级优化大师”等。教师可在平台上布置在线作业、进行互动测验、展示数学游戏等内容,形成“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复习”的闭环式学习流程。这种方式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实现因材施教。
1.3 教学软件和APP的辅助教学作用
如“优学派”“一起学”“作业帮”等数学学习软件,通过趣味化的学习任务、即时反馈机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软件中常设置游戏关卡、闯关任务等,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也帮助教师进行分层教学管理。
二、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体现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长期以来被部分学生认为“枯燥”、“难懂”。而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动画、互动等手段,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2]。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数学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能够唤起其学习的情感共鸣。在这种沉浸式环境下,学生更易于理解数学知识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针对性
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如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演示,可在几秒钟内完成图形构建、数据分析等复杂操作,大大节省板书时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互动与个别辅导中。同时,通过智能评测系统,教师可快速获取全班作业完成情况及知识掌握分布,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真正实现“精准教学”。此外,个性化推送功能也有助于分层教学,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资源和支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3 强化抽象思维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通过模拟实验、虚拟建模、动态演示等方式,能够弥补学生思维抽象性发展不足的短板。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时,传统教学难以呈现三维空间变化,而利用3D建模工具,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图形结构,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利用教学平台的“小组协作”功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合作、答题比拼等互动活动,激发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这种基于技术支持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推动学生在“做中学”、“用中思”。
三、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3.1 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信息技术已逐步普及,但部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对其运用仍较为初级,仅停留在课件播放和简单操作层面。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或对新技术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3]。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应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系统性与实践性,如通过教学观摩、案例研讨、实训操作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能力,推动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真正落地。
3.2 信息技术依赖性过强影响基础训练
在实践中,一些教师为追求课堂“高效”与“新颖”,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忽视了基础数学能力的训练。例如,有的学生在习惯了电子练习后,逐渐弱化了口算、心算等基本能力。为了防止“形式热闹、实效不足”的倾向,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保持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注重技术服务于教学内容,而非替代教学本质。传统练习和技术辅助应协调并存,构建稳固的知识体系。
3.3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推广效果
在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由于技术设备短缺、网络覆盖不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仍存在不小障碍。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制约了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薄弱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支持,推动设备标准化建设,并通过“线上帮扶”“名师资源下沉”等措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总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教学变革,也对教师素养、教学设计和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习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需要我们警惕技术带来的新问题,避免“形式大于内容”。未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仍需持续探索与实践,唯有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制度保障上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小学数学教学将迎来更加高效、更加智慧的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林.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J]. 读写算, 2025, (11): 79-81.
[2]张学亚.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影响 [J]. 读写算, 2025, (10): 109-111.
[3]张诚.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 (06): 134-137.